古代言情《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震撼来袭,此文是作者“Diki粑粑”的精编之作,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王伟王三牛,小说中具体讲述了:王屠夫家满门壮汉,个个人高马大,膘肥体壮,活脱脱一窝黑熊精转世!偏偏小儿子王三牛是个异类——瘦弱、清秀、风吹就倒,站一起像只误入熊窝的小狐狸。杀猪?猪血兜头浇下,他先晕了!种地?锄头比他人都高!眼看在家快成“废人”,老娘含泪拍板:“儿啊,你这样子只能去科举给自己挣条路了!”王三牛:我太难了!穿越成病秧子,还被全家大力怪包围!杀不了猪,种不了地?行吧,只能勉为其难去科举了。谁料想,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路过关斩将!从七品县令到礼部尚书,他硬是用笔杆子杀出了一条通天路!金銮殿上,新晋尚书王大人轻抚腰间祖传杀猪刀,微微一笑:“诸位同僚,寒门屠户之子在此——若想文辩,本官奉陪;若想武斗……此刀饮过千猪之血,也不介意多斩几个聒噪之人。”满朝朱紫,汗透官袍!...
高口碑小说《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是作者“Diki粑粑”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王伟王三牛身边发生的故事迎来尾声,想要一睹为快的广大网友快快上车:”王金宝发热的头脑被儿子这番话浇得清醒了些。他想起镇上那些老字号铺子,想起同行间的倾轧,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三郎说得对!是爹想岔了!贪多嚼不烂,还容易招祸!咱就按你说的,定量卖,稳稳当当地来!”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那堆象征着希望和改变的铜钱旁,压低着声音,兴奋地讨论着明日的安排、材料的采买、饼...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阅读精彩章节
王金宝伸出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点着那堆钱,反复数了几遍,才抬起头,眼中是难以置信的光芒:
“刨去买香料的本钱,还有买猪下水和杂面的钱……净赚!净赚足足一两五钱银子!明远啊!这……这都赶上平时杀猪卖肉一个月的进项了!还只是一天!
而且今天咱备的货少,好些人没买到!明日咱多做些,那还不得……”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炕沿上,王大牛憨厚的脸上也满是笑容,刘氏更是喜上眉梢,盘算着:“要是天天这样,咱家岂不是要成村里首富了”
王明远看着家人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心头温暖,却也不忘提醒:“爹,高兴归高兴,但咱得有个度。”
“这生意是好,可树大招风。咱家根基浅,骤然暴利,难免惹人眼红。明日虽多做些,但也得估个定量出来,卖完即止,宁肯少赚,也别囤积太多。细水长流,方是长久之计。”
王金宝发热的头脑被儿子这番话浇得清醒了些。
他想起镇上那些老字号铺子,想起同行间的倾轧,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三郎说得对!是爹想岔了!贪多嚼不烂,还容易招祸!咱就按你说的,定量卖,稳稳当当地来!”
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那堆象征着希望和改变的铜钱旁,压低着声音,兴奋地讨论着明日的安排、材料的采买、饼子的数量……
早上,王明远特意让母亲赵氏切了一小陶罐上好的卤猪头肉,又包了几个夹着碎卤肉、浇了浓汤的白面饼子,小心地放到车上。
他准备带去蒙学,给夫子和同窗尝一尝,尤其是小胖子张文涛,到时候他肯定馋的流口水。
学堂里,午休时间到了。
王明远喊了众人,打开陶罐,那霸道而醇厚的香气瞬间散满学堂,引得众同窗纷纷侧目。
“明远,这……这是你家那卤肉?”张文涛第一个凑过来,鼻子几乎要拱进罐子里,胖脸上写满了垂涎欲滴。
“嗯,带了些来,大家尝尝。”王明远笑着将陶罐和饼子放到课室中间的木桌上。
农家子弟虽朴实,却也挡不住这实打实的肉香诱惑。
起初还有些拘谨,待王明远带头掰开一个夹肉饼,众人便不再客气。小小的课室里响起一片满足的咀嚼声和赞叹。
“香!真香!比镇上刘记的酱肉还入味!”
“这肥肉一点不腻,入口就化了!”
“明远,你家这手艺绝了!”
张文涛更是吃得腮帮子鼓囊囊,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含糊不清地嚷道:
“明远!你家铺子在哪儿?快告诉我!我让我家下人明早就去排队!这味儿……我一天不吃浑身难受!我要连吃一个月!不!三个月!”
他那夸张的模样,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王明远也忍俊不禁,心底却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明明前世已是饱经世事的成年人,可在这具六岁多孩童的身体里,听着同龄人的嬉闹,感受着简单的分享快乐,竟然也时常被一种纯粹的、属于孩童的快乐所感染。
喧闹间,赵文启夫子不知何时已站在了门口。他并未出声打断,只是静静地看着这充满烟火气的分享场景,目光在王明远身上停留片刻,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
待众人吃得差不多了,他才轻咳一声:“明远,随我来一趟。”
王明远心头微动,跟着夫子走进那间平日里极少让学生进入的堂屋。
赵文启示意他坐下,自己则踱步到窗前,望着院中那棵落尽叶子的老树,沉默了片刻。
“你家的卤味,”赵文启终于开口,声音平缓,听不出情绪,“滋味甚佳,非寻常市井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