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郑水生是古代言情《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中出场的关键人物,“我爱洋芋”是该书原创作者,环环相扣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一个2025年的社会混子,三姓骑手,吃鸡常驻委员会会员,包装垃圾制造商,一朝魂穿,湘江喋血,还好有金手指,那么我就要做点事情了,死过一次的还怕死?...
叫做《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的小说,是作者“我爱洋芋”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古代言情,主人公王林郑水生,内容详情为:中央的信任、认可和务实有力的支持,如同定海神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前路也从未如此清晰。他收起电文,对王光道、钟光邦沉声道:“通知部队,休整完毕,即刻出发!目标——”他大步走出帐篷,清冷的山风带着希望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摊开脑海中的3D地图,指尖坚定地指向层峦叠嶂的西方,落在那被意识牢牢锁定的光点上...
免费试读
5. 任命王光道同志为独立团政委!钟光邦同志为团事务长!与王林组成独立团党委组织,其余干部由王林同志提名,报军团审批!
6. 部队赶往剑河整编!五军团军团长董同志已派部队接应!
7. 启用新联络密码(附规程)。万务隐蔽疾行,保全力量!中央及全军翘首以待归来!详情面禀!
贵州深山,临时电台帐篷内。
当程翠林颤抖着、一字一句地译出中央这份沉甸甸的电文时,帐篷内陷入了彻底的寂静。随即,一股巨大的、混杂着荣誉、责任与归属感的暖流席卷了每一个人。没有欢呼,只有沉重的呼吸、泛红的眼圈和彼此用力握紧的手。
“成了…终于…成了!”程翠林靠在担架上,闭上眼,两行热泪无声滑落。数月来的重压、濒死的绝望、孤军奋战的艰辛,在这一刻化作了滚烫的液体。34师的番号得以保留,这是对牺牲将士最高的告慰。
陈树湘紧握着拳头,胸膛剧烈起伏,嘶哑地吐出两个字:“…黄平!” 他知道,自己终于可以放心地将这支浴血重生的队伍,交给那个创造了奇迹的年轻人了。
王林接过电文,目光久久停留在“独立团团长”、“特等功”、“团体一等功”、“提名干部”、“混合整编”这些字眼上。中央的信任、认可和务实有力的支持,如同定海神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前路也从未如此清晰。他收起电文,对王光道、钟光邦沉声道:“通知部队,休整完毕,即刻出发!目标——”
他大步走出帐篷,清冷的山风带着希望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摊开脑海中的3D地图,指尖坚定地指向层峦叠嶂的西方,落在那被意识牢牢锁定的光点上。
黄平
归途的方向,从未如此清晰。那扇紧闭的天门,终于被不屈的星火叩开。红34师的种子,将在五军团独立团这面新的旗帜下,带着中央注入的钢铁脊梁,重新汇入那滚滚向前的铁流洪波。
黔东南的隆冬,寒风如刀。莽莽苍苍的群山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沉默着,蜿蜒的山道上,一支蜿蜒如长龙的队伍正艰难跋涉。王林走在队伍中段,口中呼出的白气瞬间被寒风撕碎,脚下的草鞋踏着覆盖薄冰的碎石,发出单调而坚定的声响。
他带着这支已膨胀至近一千二百人的庞大队伍,循着五军团通过电台传递的路线图,在黔东南的深山大壑间穿行。地图上标注的“小路”,往往是野兽踩出的兽径,是采药人攀爬的悬崖。辎重营沉重的骡马大车在陡峭处需人推肩扛,重伤员的担架在冰滑的石阶上更是步步惊心。幸而政委程翠林已能在担架上处理些简单事务,师长的精神也日益好转,两人成了队伍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沿途的贫瘠山村,如同干涸大地上的点点火星。红军的到来,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更兼“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早已在穷苦百姓中悄然流传。当这支衣装虽破旧、精神却昂扬的队伍经过时,那些被苛捐杂税压弯了腰、被地主豪强欺凌得麻木的汉子们,眼中渐渐燃起了火焰。从黎平到锦屏,从剑河到台拱(今台江),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不断有衣衫褴褛的青壮年,背着简陋的包袱,眼神热切地拦住队伍:“长官,收下我吧!我有力气,我要跟红军走!”七天跋涉,竟又吸纳了近八百名新参军的贫苦农民。
1935年1月2日,凌晨。天色如墨,寒风刺骨。队伍悄无声息地开进了黄平县东南部群山环抱的谷陇镇。这里地处偏僻,以苗族聚居为主,镇子不大,依山而建,几条石板街巷在夜色中沉睡。比起可能被中央军或黔军重兵把守的黄平县城,这里如同世外桃源,也更符合红军隐蔽集结的需求。
镇口,一支约四百人的队伍已在寒风中肃立等候多时。为首者正是中央派来的干部赵大山,他身旁还站着几位五军团留下的联络参谋。看到王林的身影,赵大山立刻迎上,压低声音,语速极快:
“王林同志!辛苦了!我是赵大山!情况紧急!五军团主力已于三日前北上强渡乌江,掩护中央纵队!黄平县城、施秉、石阡、余庆一线,薛岳的吴奇伟纵队、周浑元部正与我军后卫部队激烈交火!县城方向枪炮声日夜未停!董军团长严令:第一,陈师长、程政委由我部抽调最精锐的加强排(30人),携带药品,即刻秘密护送前往中央驻地!此地不可久留!第二,命令你部‘独立团’在谷陇隐蔽整编,限期两天!第三,五军团额外拨付一百名后勤、卫生、工兵等技术骨干,加强你团!”他一指身后,“这是中央特批给你的‘钢筋铁骨’!三百老兵,一百班排干部!现在起,他们就是你独立团的人了!”
王林的目光扫过那四百张饱经风霜却眼神坚毅的面孔,一股暖流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同时涌上心头。这就是中央的信任与支持!他深吸一口气,转向担架上的陈师长和程政委。
陈树湘挣扎着坐起,尽管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已恢复往昔的锐利与威严。他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支由他34师火种发展壮大的庞大队伍,最终落在王林和赵大山身上,嘶哑却异常清晰地开口:“…我和老程…服从中央安排,去中央休养。34师的旗…没有倒!王林同志…王光道同志…钟光邦同志…还有独立团全体指战员!你们…就是34师的血脉!独立团的旗…要打得更高!更响!革命…必胜!”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千钧之力,敲在每个人心上。
程翠林也强撑着点头,声音虚弱却坚定:“王林同志…放手去干!中央给了你尚方宝剑…用好这些骨干…把独立团…带成…钢铁雄师!我们…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
简单的告别,胜过千言万语。
送别了首长,王林没有丝毫喘息的时间。两天!只有两天!他必须在黄平这座临时落脚点,将手中这支成分复杂、规模庞大(约两千五百人)的队伍,迅速整合、整编成一支号令统一、能打硬仗的正规红军团!
团部设在一个祠堂里。油灯彻夜长明。王林、新任政委王光道、团事务长钟光邦,以及赵大山围在地图桌旁,桌上铺着连夜赶制的花名册和编制草案。激烈的讨论声持续到后半夜。
“骨架必须硬!核心战斗力量必须纯粹、精干!”王林的手指重重敲在草案上,“我的整编思路是:一营为基干,二营、三营混编重塑,特种连队扩编,辎重营彻底消化转型!”
他的方案迅速成型,并进行了精确的人数核算:
独立团第一营(基干营,750人):
营长: 陈阿海
副营长: 李刚(中央调派,原红一军团主力连长,作风硬朗)
核心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