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古代言情,但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官场沉浮:处处是坑》,这是“放千山”写的,人物高育良祁同伟身上充满魅力,叫人喜欢,小说精彩内容概括:汉东政坛风云乍起,权力的暗流在平静表面下汹涌激荡。新的人事调整中,“沙李配”的传闻能否尘埃落定?那人的立场,成了左右局势的关键一环。高育良对“好学生”赞不绝口,祁同伟则急于向“好学长”靠拢以求站稳脚跟,而侯亮平顶着“钟家赘婿”的身份放话:“这片地界,容不得谁称‘牛人’。”各方势力围绕着隐藏的核心焦点暗自角力,每一步棋都牵动着全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官场博弈里,谁能步步为营、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执棋者?...
《官场沉浮:处处是坑》内容精彩,“放千山”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高育良祁同伟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官场沉浮:处处是坑》内容概括:餐桌上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一瞬。吴老师适时地给众人添汤:...
官场沉浮:处处是坑 阅读最新章节
餐桌上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一瞬。吴老师适时地给众人添汤:"尝尝这个菌菇汤,今早特意让食堂留的野生松茸。"
祁同伟放下筷子,笑着接话:"学长刚回来可能不清楚,最近省厅在查丁义珍的案子,牵扯出不少问题。有些同志工作方式比较...激进。"
宁方远慢条斯理地剥着虾壳,仿佛没听出弦外之音:"办案讲究证据确凿,该查的查,该办的办。不过经济发展也不能耽误,听说光明峰项目停滞好几个月了?"
高育良和祁同伟交换了一个眼神。
"说到这个,"高育良推了推眼镜,"达康同志抓经济确实有一手,但有时候太急功近利。像丁义珍这样的干部,就是在他眼皮底下出问题的。"
"老师说得对。"祁同伟立即附和,"现在省里有些人,为了政绩什么都敢做。学长您分管财政,可得把好关。"
宁方远终于抬起头,目光在二人脸上扫过,忽然笑了:"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爱看账本。哪笔钱该花,哪笔钱有问题,总得弄个明白。"他举杯抿了口酒,"至于其他的...组织上安排我管经济,我就先把经济工作抓好。"
饭后,吴老师收拾碗筷,三个男人移步书房。高育良取出珍藏的大红袍,茶香很快弥漫在房间里。
"方远,"高育良亲自斟茶,"你在魔都主管国资改革,成绩有目共睹。汉东的国企改制一直推不动,你有什么高见?"
宁方远摩挲着茶杯:"国企问题积弊已久,关键是找准突破口。我初步看了看汉东油汽集团的报表,光是三公经费就比同类企业高40%。"
祁同伟手指一颤,茶水溅出几滴。高育良面色不变:"这家企业一直是赵老书记亲自抓的。"
"所以更需要规范。"宁方远微笑,"我打算下周带队去调研,老师有没有兴趣一起?"
书房陷入短暂的沉默。窗外,一阵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高育良忽然笑起来:"你呀,还是和上学时一样,看着温和,做事却雷厉风行。"他转头对祁同伟说,"同伟,你学长这是要给汉东吹新风啊。"
祁同伟挤出一丝笑容:"学长一向有魄力。不过...有些事是不是缓一缓比较好?毕竟您刚来..."
"正因为刚来,才要尽快摸清情况。"宁方远放下茶杯,语气依然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老师常教导我们,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我既然来了汉东,总得做点实事。"
高育良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他起身从书柜取出一本《万历十五年》,轻轻放在宁方远面前:"最近重读这本书,感触颇深。有时候改革太急,反而适得其反。"
宁方远接过书,指尖抚过烫金的书名:"我记得老师当年讲课说过,张居正的教训不是改革错了,而是没团结该团结的人。"他直视高育良,"我这次回来,最庆幸的就是还能和老师、同伟一起共事。"
夜渐深,告辞时高育良亲自送到门口。握别时,宁方远感觉到老师的手掌格外用力:"方远,汉东的情况比你想象的复杂。有什么需要,随时来找我。"
"一定。"宁方远颔首,转身走入夜色。
回四号楼的路上,他摸出手机拨通一个号码:"陈秘书,明天一早把汉东油汽集团最近五年的审计报告送我办公室...对,要原始数据。"
月光下,四号楼的轮廓渐渐清晰。
宁方远的脚步声渐渐消失在夜色中,高育良站在门口,望着他离去的方向,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祁同伟站在他身后,欲言又止。
“老师……”祁同伟低声道,“咱们进去说吧。”
高育良点点头,转身回到书房,顺手将门关上。祁同伟给他倒了杯热茶,自己则站在一旁,眉头紧锁。
“老师,学长他……是不是太激进了?”祁同伟终于忍不住开口,“汉东油气集团是赵立春书记当年亲自扶持的企业,他这一上来就要查账,不怕得罪人吗?”
高育良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落在书桌上那本《万历十五年》上,宁方远临走前将它放回了原位,但书页间似乎还残留着对方指尖的温度。
“同伟啊……”高育良终于开口,语气深沉,“你对你这学长,还是不够了解。”
祁同伟一愣:“他……不就是汉东政法毕业,后来在汉江省和魔都任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