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当官记》 小说介绍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穿越到古代考场!于是顺便考了一个试,本来应该点状元的,结果被潜规则规成了探花。接着又被榜下捉婿,顺便取了个老婆,借着老丈人的支持又顺便做了个官。刚一上任,就被委以“小任”,顺便又成了大宋第一富翁。接着又被“贬”做了一方大员,开启了金戈铁马的人生...
《我在大宋当官记》 小说介绍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穿越到古代考场!于是顺便考了一个试,本来应该点状元的,结果被潜规则规成了探花。接着又被榜下捉婿,顺便取了个老婆,借着老丈人的支持又顺便做了个官。刚一上任,就被委以“小任”,顺便又成了大宋第一富翁。接着又被“贬”做了一方大员,开启了金戈铁马的人生旅程……。书中主要讲述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居然穿越到古代考场!于是顺便考了一个试,本来应该点状元的,结果被潜规则规成了探花。接着又被榜下捉婿,顺便取了个老婆,借着老丈人的支持又顺便做了个官。刚一上任,就被委以“小任”,顺便又……
《我在大宋当官记》免费试读 免费试读
只见几个卫兵正在追着一个疯跑的学子,那学子一边跑一边叫“我中啦!我中啦......”,不一会卫兵就将疯跑的学子控制住了。
“又考傻一个…”
“是啊,今年的题目真难!”
“听说主考官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参加考试了......”
考试的学子们纷纷围上去看热闹,乱哄哄地相互议论着。众人有的叹息,有的嘲笑,有的抱怨,有的一脸漠然。
我想,那个学子多半是因为考试压力大,得了失心疯吧。
“诸位学子,请勿喧哗,速速散去!”那个拿着折扇的“山羊胡”喝散众人,让大家回去考试。
这是范进中举的故事现场翻拍,颇为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心理压力。只不过范进是中举后发疯,这位仁兄是中举前发疯,相比之下,真是可怜。
回到号舍,我瞟了一眼这个考试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内心有一种高考时的紧张和兴奋感被唤醒。
我曾经是省高考文科状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佼佼者,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会穿越到古人的高考现场,和古人一起同台竞技,也算是奇事一桩了。
我要是考的话,会不会中个状元榜眼之类的呢?我心里好奇地想着,自己比古人多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知识,拿个状元应该不难吧?
我提起笔,一股自信的感觉如热气般在心中腾腾升起,心里不觉中梳理起了关于北宋王朝的历史。
这也许是天意吧,当年是因为《大宋风云》这部游戏让我走上了事业的高峰,现在也是因为《大宋风云》这部游戏时积累的宋代历史知识,让我对眼前的一切不那么陌生,反而有一种莫名亲切感。
“刑赏忠厚之至论…”我默念着题目,思维运转如飞…
这是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考题目,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可以堪称中国史上最牛的一届科举考试,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苏轼、曾巩、张载、程颐、程颢等历史名人都参加了此次科考。简直就是神仙打架,高手如云,要拿个状元,确实很有挑战,我心中的斗志竟然被唤醒了。
曾经高考作文的经验告诉我,要写好一篇作文,审题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审题方向对了,基本上就拿了百分之六十的基础分。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就是个人的功底和临场的发挥了。
主考官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目?想考学生们的什么样思辨能力?
首先,我没记错的话,本次科考的主考官应该是著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欧阳修先生是在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反对“太学体”,倡导平实自然的文风,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所谓太学体,就是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写东西晦涩难懂的文风。
其次,这道题目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宋代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三冗”,所谓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费。
第一:冗官,是指官僚队伍人数日渐增长、严重超编,以至于政府发不起工资。举个例子,从宋真宗到宋英宗不到100年的时间,官僚数目由9000人增长到24000人,数量严重超编,甚至出现一个岗位,三个人管理奇葩现象。真可谓是一个人干,一个人看,剩下一个来捣乱,简直就是一锅糊涂账。
之所以出现冗官问题,是“恩荫”制度造成的。在宋代要想做官,除了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还可以通过“恩荫”。
所谓恩荫就是六品以上的官员,其儿孙或兄弟等就能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当官资格。宋代的恩荫,几乎是无限量供应的,政府会不断给这些人做官的资格,即给他们一个头衔和级别,按这个级别来发工资——即使没有岗位也发工资哦,简直不要太爽。
但岗位始终是有限的,这么多的恩荫编制,政府怎么管理呢?解决的方法是排队。如果你即没强大背景,也没出色的才华,那你就耐心等待吧。
恩荫制度不仅耗费了国家大量的钱财,对政府行政效率也是一种损害。比如你是一个有抱负有能力的好官,但只要你一做事,稍有差失,周边排队的人就会鸡蛋里挑骨头,甚至还会使绊挤陷你。所以不干事就不会犯错误,久而久之,政府机构人浮于事,官场风气越来越坏。
第二:冗兵,是指军队数量恶性膨胀。宋初禁军不过20万,到宋真宗时涨了一倍,已达40万,而仁宗时更是达到8万。所以《水浒传》中,林冲就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之所以出现冗兵问题,一是因为要防范周边辽国、西夏、吐蕃等政权的侵扰,二是因为每次灾荒出现流民,朝廷都会将大量灾民收编到队伍之中,并终身发放工资。政府认为,只有造反的流民,没有造反的军队,用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原话讲就是“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千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
第三:冗费,毫无疑问,这是是冗官和冗兵的结果,政府要养活越扩越大的官僚团队和军队,自然需要越来越多的钱。
所以就有了宋仁宗时期任用范仲淹、韩琦为宰相的改革和后来宋神宗时期任用王安石为宰相的政治改革。
《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题目背景,就是在以范仲淹和韩琦为首的改革失败后,范仲淹病故,韩琦等人又重新被召回中央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出此题目的时政背景,应该就是引导学子们对时政改革问题的思考,从而选拔一批能切中时弊,务实干练的青年才俊助力改革。
审题,构思,下笔…
古人用的是繁体字。幸好,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港资企业,公司用的内部文件都是繁体字。为此我还练习好久的繁体字,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输入法都是繁体字输入。繁体字对我来说并不难。
难的是用古文写作!自高考后,我就很少读古文了。
这是我穿越后的一次重大挑战,简直是王炸级难度的开局,是落榜还是高中?这直接决定了我的前程,也决定了在大宋故事里波澜壮阔的传奇。所以我怀着坎坷不安的心,写下了此生颇具挑战的一篇文言文,内容如下:
《刑赏忠厚之至论》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传注云:“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此为刑赏之小者。
然刑赏者,圣人仁术,国之重器,用之善者则天下昌,用之不善者则宗庙毁,不可不慎也。
昔汉武帝新即,外有匈奴侵迫之重患,内有豪强窥权之威胁,然汉武帝终破匈奴而拓新疆,褫列侯而统政权。何也?以其善用刑赏之故也。
罢百家,尊儒术,弘正气于天下,此赏罚之大者。
提卫青,擢霍去病,选贤臣于微末,此赏罚之明者。
行推恩,褫列侯,弱诸侯于无形,此赏罚之巧者。
及至桓灵二帝,佞臣肆虐,狼烟四起,宗庙倾毁,为天下笑者。何也?以其赏罚仁术昏眛之故也。
桓帝以单超、徐璜、左悺等阉佞之徒为列侯,于是宦官肆虐,党同伐异。
灵帝任何真、何进、何苗等卑劣之辈为肱骨,于是外戚逞权,萧墙祸起。
赏罚昏眛则失天下,为政者不可不慎也。
夫赏罚之大者,唯赏罚以利天下,如以甘霖以养万物,终得万物之养。
赏罚之明与巧者,唯赏罚以利社稷,如驱鹰犬而猎麋鹿,人与猎鹰两相利也。
赏罚之昏眛者,赏罚出于私而失于正,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故阉佞可以为列侯,卑劣可以为肱骨,贤者遭诛,智者避祸,宗庙倾毁。
赏罚之术,圣人之道,社稷安危之系焉。
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汉失其刑赏之道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用现代话总结: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为政者要善用赏罚,政治才能清明,国家才能强盛。其中还列举了汉武帝,汉灵帝等正反两个例子作对比。
写完,我又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对自己的文言文作文颇为满意——除了字稍微有点丑以外。
但我一点也不担心字丑的问题,因为宋代的科举制度能很好地帮我弥补这个bug。
宋代为了杜绝批阅时的舞弊现象,发明了弥封制和誊录制。
所谓弥封制,就是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身份等关键信息用纸糊住,避免考官看人打分。
所谓誊录制,就是让专职人员把学生的考卷重新誊抄一遍,防止批卷的官员通过字迹或记号认出考生,所以写字再丑也不用担心。
于是自信地提前交卷——因为我实在忍受不了号舍里面弥漫的那股屎尿混合味。
刚走出号舍的巷子,就和一个白衣青年撞了一个满怀…
小说《我在大宋当官记》免费试读试读章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