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八白易传白话孔子叶山最新好看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完结版叶八白易传白话孔子叶山

以孔子叶山为主角的军事历史《叶八白易传白话》,是由网文大神“北阳玖”所著的,文章内容一波三折,十分虐心,小说无错版梗概:一名《八白易传》,十六卷。明叶山撰。叶山字八白,里籍不详。据作者自序;十岁始读《周易》,越十年能压学究语。嘉靖二十二年(1543)从鹿田精舍见杨诚斋(万里)《易传》而读之,因自著《八白易传》十六卷,然属未定之稿,以后反复修改,叶氏有《重改易传序》二篇、《改录易传序》一篇可证,至嘉靖三十九年定稿誊清,藏之石匮,可见其为学之不苟。此书专释六十四卦卦辞、爻辞,对《彖》、《象》、《文言》等《十翼》没有涉及。大旨以《诚斋易传》为主,出入子史,佐以博辨,实为借《易》以言人事,非尽为经义而作。其体例先列卦辞、爻辞原文,再加“叶子曰”三字进行解说。《四库全书总目》谓此书所言“往往可以昭法戒”。有《四库全书》本。...

点击阅读全文

叶八白易传白话

今天安利的一篇小说叫做《叶八白易传白话》,是以孔子叶山为主要角色的,原创作者“北阳玖”,精彩无弹窗版本简述:说到那些不得志之人,孔子立志学习、随心所欲而不知年岁不足,孟子赞美大圣人、神人的境界且谨慎对待拔苗助长之事。他们开始的时候未尝不是悠然自得、满足充实,而最终孔子成为德为圣人,孟子学成仅次于圣人。说到那些地位高的人,用仁义逐渐感化,深入到肌肤骨髓,然后天下文明,百姓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这是圣人长久地推...

叶八白易传白话 阅读最新章节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何也》叶子说:天下有必然会到来的时候,不可以不等待而强迫它到来;天下有必然会成功的事情,不可以不等待而急于求成。

应当等待和期待的时候,内心真诚而对外谨慎,那么就会心胸宽广而事情顺利。

所以,说到那些显达之人,伊尹在隐居之地悠然自得,从莘地被起用去讨伐夏朝、拯救百姓;姜太公九十岁时离开渭水,却能大展宏图、威震万里。

他们开始的时候,未尝不是乐天知命、安于故土且敦厚仁爱,而最终却能以道济天下、委曲成全万物。

说到那些不得志之人,孔子立志学习、随心所欲而不知年岁不足,孟子赞美大圣人、神人的境界且谨慎对待拔苗助长之事。

他们开始的时候未尝不是悠然自得、满足充实,而最终孔子成为德为圣人,孟子学成仅次于圣人。

说到那些地位高的人,用仁义逐渐感化,深入到肌肤骨髓,然后天下文明,百姓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这是圣人长久地推行道德教化的结果。

说到那些地位低的人,沐浴在圣人的道德中却不知,局限在圣人的礼乐中却不觉,不断进步、敏于修德而不知何时成功,天下人勤勉不倦,这是百姓日常所用而不知。

天下之事可以仓促急躁地去做吗?

霸主不知道这个道理,看到鸡蛋就想让它马上变成报晓的鸡,看到弹丸就想得到烤鸮。

急迫地行动起来,治国之道就荒废了。

学者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没站稳就想走,不自量力而贸然行动。

虽然齐桓公进入国家后打破常规、训练军队、倡导道义、引导利益,几年后才开始尝试,辛勤图谋霸业,还积累了三年才有召陵之役。

他会盟诸侯的事情也历经三十多年,多次结盟、多次会见,才有葵丘的盛会。

晋文公刚回国就教导百姓,两年后想用兵,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义,还没安定下来。

于是晋文公出兵安定周襄王,回来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将要用兵时,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信,还没发挥作用。

于是攻打原国来显示信用,百姓做交易不求多取,明确表示言辞。

晋文公说可以了。

子犯又说百姓还不知道礼,还没产生恭敬之心。

于是大规模阅兵来显示礼仪,设立官职来整顿秩序,百姓听从命令不迷惑,然后才用兵。

在一年之内,他侵略曹国、攻打卫国、战胜楚国、包围许国、在践土会盟、在温地会盟、两次朝见周天子、捉拿曹卫两国国君并让他们复国,凡是霸主该做的事差不多都做了。

那么齐桓公还有稳重之心,而晋文公就太急迫了。

刘向、韩愈博览群书、富有才学,以自身担当天下之事,君子尚且批评他们不知道敬畏以避免灾祸,何况是刚入仕途的年轻人像王安石那样,难道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扬雄、王通学问有自己的心得,学问接近圣贤,慷慨地以振兴文化为己任,君子尚且指责他们学问还不够精深,何况是无知妄为的像许衡那样,难道不是太委屈自己了吗?

这实在是不懂得等待时机的道理,太重要了!

而又怎么知道等待时机的方法来修养自身呢?

《易经》说:“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何也》叶子说:君子不幸承担了国家的重任,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那就没有办法了。

幸运的是如果还处在自在的地方,能够远离危险之地,那该怎么做呢?

隐退罢了。

所以伯夷躲避商纣王,居住在北海之滨,等待天下清明,好像要终身如此。

姜太公躲避商纣王,居住在东海之滨,等待天下清明,好像要终身如此。

保持自己的高洁,不玷污道义,保全自身,不损害名声,神态安详,不遭受灾祸。

这本来就是走在平坦的道义之路上,是隐士的贞吉之象。

所以可以终身如此,不可以贪求功名利禄。

如果不坚定自己的操守,人们将会在后面议论。

不请自来,就会遭受灾祸。

像殷浩不能坚定地隐居,种放不能有始有终,没多久就做出冒险的行为。

所以,没有灾祸却招来灾祸,没有困难却自找麻烦。

像燕国处在北方偏远之地,无缘无故地与强国结交;越国远在海边,却妄自与吴国为敌。

秦穆公听从蹇叔的话,劳师远征攻打郑国;夫差违背伍子胥的计策,频繁出兵北伐齐国,这都是自取灾祸的做法。

天下的事情大多如此,能不警惕吗?

《易经》说:“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何也》叶子说:享受俸禄的人没有洁身自好的道理,如果不应该洁身自好却一定要这样做,那就必然要辛劳自身。

人臣有承担责任的本分,如果不能尽到责任,就免不了被人指责。

士大夫怎么能过山林隐士的安逸生活呢?

《礼记》上说:“西郊多堡垒,是卿大夫的耻辱;土地广大却不治理,是士人的耻辱。”

既然身受国家的重托,又遭遇水深火热的灾难,不为国家和自身忧虑操劳,就会招致众人的非议。

能避免伤害吗?

虽然如此,秉持不急不躁的志向,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展现刚毅的才能,发挥排解困难的力量,天下之事或许还有希望变好。

祖逖屯兵淮阴,陶侃在广州,不是悠闲自在却一事无成,而是准备击楫渡江,致力于收复中原。

最终,他们剪除荆楚的敌人,收复河南,平定西州,成为东晋的屏障,有好的结局。

《易经》说:“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何也》叶子说:世道混乱正严重的时候,能够行动就会亨通。

在事变即将稳定的时候,只有安静才能带来福气。

不知道这个道理,却充满愤恨之气,暴躁的才能肆意发泄愤懑之情,灾祸本来在外面,自己却加速它的到来,怎么能不失败呢?

不然,从郢都到我们这里九百里,怎么能伤害我们呢?

唉,这就像宋襄公在被上天抛弃的时候还去争霸,燕太子丹在性命垂危的时候还去刺杀秦王,姜维凭借孤立危险的蜀国还去讨伐魏国,韩侂胄凭借弱小的宋朝还去谋划攻打金国,只是加速灾祸罢了。

《诗经》上说:“心里忧愁啊,是自己给自己带来忧伤。”

难道不是这样吗?

《易经》说:“需于泥,致寇至。”

《六西需于血出自穴何也》叶子说:君子免不了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遭遇事变。

但最终不被水淹没、不被火烧伤,是因为完美的品德能够抵御。

古语说:古代的真人,入水不被沾湿,入火不被烧伤。

水火难道不能沾湿、烧伤人吗?

是因为他们顺应水的规律而不轻视它,顺应火的特性而不玩弄它。

修养自身的人完美而坚固,顺应外物的人安静而平和。

水火又能把他们怎么样呢?

甯俞在卫成公无道的时候,每天都面临九死一生的危险,却最终保全自身并拯救了国君,这是忠诚的胜利。

娄师德、狄仁杰在武则天骄奢淫逸的时候,面临多次死亡的危险,却最终成就大业,把周朝变回唐朝,这是智慧的作用。

有智慧的人不盲目行动,忠诚的人不胡乱做事,不是顺应到了极致、安静到了极点吗?

唉,如果不是天下最纯粹的人,谁能做到这样呢?

《易经》说:“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何也》叶子说:不做事却期望成功,就像倒着走却想前进一样,这不是天下的常理。

做事却急于求成,也如同拔苗助长,哪里是圣人的顺利治理之道呢?

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

董仲舒说:“端正自己的道义而不谋求私利,阐明自己的道理而不计较功劳。”

这是仁人之事、纯粹的王道。

所以,危险的能变为平安,困难的能变为平坦,端正品德、利用资源、使百姓生活富足且和谐,天下从此就安定了。

还需要做什么呢?

用康乐来滋养,那么国家的根基就深厚稳固;用平安来满足,那么吉祥幸福就会大量到来。

沉浸在安宁中休息,与天下一起悠然自得地处于无事状态,坐收王道的成果。

还需要做什么呢?

唉,如果不是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的圣主,哪里能够谈论这个呢?

秦始皇、唐太宗有平定危难的才能,但不是培养福气的器具;汉元帝、唐文宗是培养福气的器具,但不是获得福气的资本。

王道日益远离,这并不奇怪。

为什么呢?

才能不足就不能做好九项功业,器具不重就不能歌颂九项功业的完成。

天下怎么能安定呢?

所以,雷厉风行常常在事情发生之前,像龟息蛇藏一样安静常常在事情发生之后。

周武王在《武成》之后垂拱而治,不是玩忽懈怠;汉光武帝在百战之后休息,不是懒惰荒废,这是探究王道的始终。

虽然如此,没有忧虑勤勉而早早贪图安逸享乐,无所事事却只追求悠闲自在,那么圣人的教导就会成为放纵享乐、懈怠傲慢的资本,而实际上不是经世致用、成就功业的方法。

从前唐穆宗刚过服丧期就从事游玩打猎,声色犬马,赏赐没有节制,想要在重阳节举行盛大宴会。

拾遗李珏率领同僚极力劝谏,曾对拾遗丁公着说:“听说外面很多人实际上喜欢这样,这是因为时世和平、人民安宁,足以让人欣慰。”

丁公着回答说:“这不是好事,恐怕会逐渐让圣上忧虑。”

唐穆宗问:“为什么?”

丁公着回答:“从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相游玩宴饮,日夜沉醉,男女混杂,不知羞耻。

这样下去,各种职务都会荒废。

陛下难道能不忧虑操劳吗?

希望稍加禁止,这是天下的福气。”

唉,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才可以摒弃那些夸大其词的说法,杜绝饮食宴乐的阿谀奉承。

不然,假借圣经来放纵欲望,借着王道来荒淫无度,弊端就更大了。

《易经》说:“需于酒食,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何也》叶子说:灾祸往往起于才智的不足,福气生于事变的偶然。

不要说天下没有这样的事情。

从前,楚国有个人要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夜里写信时灯光不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

说了后就误把“举烛”写进信里。

燕国的相国收到信后很高兴,说:“举烛,是崇尚光明。

崇尚光明,就是要推举贤能的人任用他们。”

这是燥湿不同的巧合。

唐钱镠统领镇兵讨伐贼寇,当时黄巢攻略浙江,到了临安。

黄巢的先锋过险地时都是单骑,钱镠率领精兵埋伏在山谷中,用弓弩射死贼将。

黄巢的军队混乱,钱镠率领精兵冲击,斩首数百级。

然后带兵赶到八百里(地名),告诉路边的老妇人说:“后面有人问,就告诉他们临安的兵驻扎在八百里。”

黄巢的军队到了,听到老妇人的话,不知道这是地名,说:“刚才十几个都难以抵挡,何况八百里呢?”

于是带兵离开。

坤氏说:“楚国人说‘举烛’本来是为了照明,而燕国的相国却由此推举贤能,这是不同情况的巧合。

路边老妇人说‘八百里’本来是告诉军队驻扎的地点,而贼寇却以为是大军驻扎,这是风声鹤唳的惊慌。

将相谋划国家大事,而成功的因素竟然出自意想不到的人,比如路边的妇女,好像有人鬼在暗中相助。

天下的事情哪里是人能够预料的呢?

然而,一起陷入困境又怎能做得好呢?

天下难道没有不期而遇的人、举手投足间带来便利的情况吗?

所以本来没指望,突然遇到,虽然有可怕的形势,但有求于人,必须先谦卑,也有可利用的机会。

王导作恶的计划己经穷尽,辅佐叛逆的行为己经暴露,呼喊周顗来救他,最终保住了全家,这就是明显的证明。

只是周顗的救助出于本心的真诚,而王导却没有真正的敬重,可悲啊!

《易经》说:“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何也》叶子说:双方相互谦让,那么即使是愚笨的百姓也会有谦逊之心;双方相互倾轧,那么即使是聪明的百姓也会有争斗之心。

一旦争斗之心兴起,那么巧诈的人会迷惑愚拙的人,愚拙的人即使正首也不能伸张;狡诈的人会欺骗正首的人,正首的人即使正确也会被歪曲。

真诚却被怀疑,忠诚却被加罪,不就是这样吗?

虽然真诚和忠诚被怀疑和加罪,但这不是品德的拖累。

忧虑恐惧而回归中和,对自己的保护很多。

虞国和芮国的人去请周文王评判他们的争田之事,看到文王的风范后没有争讼就回去了;看到王烈的乡里,有争讼的人也回去了,这不也是君子的高尚行为吗?

稍微受点委屈却一定要争个胜负,只为自己考虑而排挤别人,那就会家破人亡。

古今以此为戒的事情很多。

虽然世上有周文王、王烈这样的人,那么自我惭愧的人会羞愧而停止争讼,心怀正首的人会秉持正义而来。

所以说舜和禹在位的时候,诉讼案件都消失了,这是可以的。

如果上下勾结、歪曲事实,就像季文子在鲁国执政时父子争讼,晋文公称霸时君臣争讼,那怎么能伸张天下被压抑的正义呢?

虽然期望圣人来评判是非、以决断事情来达到和谐是善良百姓自我解脱的方式,圣人怎么会拒绝呢?

但故意挑起争端、无理取闹的是奸恶的百姓妨碍众人的行为,圣人会容忍吗?

大舜排斥谗言,孔子诛杀乱政的人,就是这类情况。

争斗啊争斗啊,君子公平处理就吉祥,而小人加深争斗就凶险。

《易经》说:“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

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何也》叶子说:谦让应该持续而不能短暂,争斗应该短暂而不能长久。

能忍受小的伤害,是大君子的行为,被称为不损害自己的声誉,被称为遵循时机、隐藏才能。

小的伤害而一定要争斗,难道不是蔡国和息国一起灭亡的原因吗?

所以,有惭愧和愤怒但没有遂心如意的人,是保家的主人;宁可别人对不起我而我不能对不起别人,是守身的关键;整军出师、只想着与敌人作战的人,是要受刑罚的百姓。

明白这个道理的,是荀罃等几个人和季文子、延陵季子吧?

《易经》说:“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何也》叶子说:不能最终逃避的是横祸的到来,不能不分辨的是人之常情,不能自我伸张的是强弱的形势。

忍受横祸的人平安,克制情感的人胜利,顺应形势的人昌盛。

明白这个道理的,有夫差在越国以三千甲士栖居于会稽,楚成王在晋国面前痛心俯首、不出江淮,郑伯袒露上身、背负荆条请罪,宋国华御事先示弱,子产恭敬地献上玉帛吗?

宋襄公刚从战败中脱身,正是自我反省哀悼的时候,却不想卧薪尝胆,反而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心思,却贸然做出轻率的谋划、挑起灾祸,敢于发动讨伐郑国、向楚国报仇的战争,在泓水之战中受伤而死,不是不幸。

所以,息国讨伐郑国而灭亡,郑国战胜蔡国而恐惧,大国打败小国、向大国报仇而侥幸胜利,这是灾祸的根源。

虽然如此,也要看是否符合道义和命运。

道义上必须争,命运上必须死,君子就争到底、死而无憾。

怎么能因为形势不敌就停止不做呢?

死于命运、安于道义,君子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说自己处于卑下简约的地位、可以免除灾祸,就像南渡的君主和臣子这样做,这是大不孝、大不忠。

他们本来就向金国称臣、讲和,称金国使者,还称金国的诏令是对江南的谕示。

卑下简约到了极点,但灾祸还是照旧,那又有什么好处呢?

君子不能不审慎啊!

《易经》说:“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