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编部版历史重点》炎帝商鞅免费小说在线看_免费小说笔趣阁《人教编部版历史重点》(炎帝商鞅)

网文大咖“白洛思”大大的完结小说《人教编部版历史重点》,是很多网友加入书单的一部现代言情,反转不断的剧情,以及主角炎帝商鞅讨喜的人设是本文成功的关键,详情:初中七上到九下的历史重点,都是那种特别重点有用的干货,这是从别的学习软件上整理过来的,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点击阅读全文

人教编部版历史重点

现代言情《人教编部版历史重点》,是作者“白洛思”独家出品的,主要人物有炎帝商鞅,故事节奏紧凑非常耐读,小说简介如下:④私学: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思想家。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2)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商朝的统治: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4)商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争霸活动:(1)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2)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西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商鞅变法——内容:(1)政治:确立 县制 ,由国君首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 世袭 特权;改革 户籍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 法度 ,禁止 私斗 。

(2)经济:废除 井田制 ,允许 土地 自由买卖;鼓励 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 度 量衡 。

(3)军事:奖励 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 爵位 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重要措施:(1)最打击旧贵族的措施是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制;(2)最有利于保护地主阶级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3)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

百家争鸣——背景、形成的原因:(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 诸子百家”。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商业和城镇繁荣,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②政治:各诸侯国林立,招贤纳士,意图改革。

③阶层:士阶层不断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提高社会地位。

④私学: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思想家。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2)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商朝的统治: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4)商朝灭亡:公元前 1046 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西周建立: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灭亡:周幽王时朝政腐败,公元前 771 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如距今 4000 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2)商周时期:①特点: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②功能和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③制作工艺:当时的工匠己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

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④代表器物:西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

商代后期铸成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冶铸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春秋争霸的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重要战争齐魏双方在前4世纪中期发生桂陵之战齐魏双方在前4世纪中期发生马陵之战秦赵双方在前260年发生长平之战商鞅变法——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消极作用:法律严苛,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商鞅变法——商鞅的个人品质及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的个人品质:敢于向旧贵族挑战,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坚持不懈;(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得到统治者秦孝公的大力支持;③措施全面而有效,采取了打击旧贵族、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孔子和儒家学说:(1)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主张: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孔子和儒家学说——教育成就、影响:(1)教育成就:①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②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2)影响: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学术流派:(1)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任用贤能,提倡节俭(2)儒家: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②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3)道家: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4)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5)兵家:孙武兵家学派的创始人,传有《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6)影响: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影响,史称“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 远的影响。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 生;(2)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①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②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4)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3)等级秩序: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甲骨文:(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发现: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3)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地位①甲骨文是中国己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②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③甲骨文己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许多汉字都是从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的;(5)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 40%是象形字。

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形势:(1)经济发展:①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②手工业规模扩大;③商业活动活跃,许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2)政治形势: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 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当时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背景、时间:(1)背景:①经济上:战国时期, 铁制 工具和 牛耕 的使用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 变法改革 ,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 商鞅 主持变法。

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2)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 多年来-首造福于人民,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 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老子:(1)地位: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始人;(2)思想主张: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善于从正反两 方面思考问题③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经典: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