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言情《方言短故事:乡音开花共十二章》,主角分别是叶凤仙东方朔,作者“抱着脚走路”创作的,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如下:方言短故事:乡音开花共十二章...
小说《方言短故事:乡音开花共十二章》,是作者“抱着脚走路”笔下的一部现代言情,文中的主要角色有叶凤仙东方朔,小说详细内容介绍: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天上银河的来历,还有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等。闻着女孩身上散发的一种特殊味道,心,不免怦然。只不过,是一家子的,又是长辈,这种心思要不得,于是,也就自我克制,从心底铲除了。毛爷姊妹俩都没有考上大学,都在农村干活...
方言短故事:乡音开花共十二章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因为她是女孩,一个姓,又是小女孩,没有出嫁,就照着本族的男性叫。如高一辈好叫,就喊姑姑;高两辈,就称呼“爷”;高三辈叫“太爷”等。因为是小女孩,纤弱,像茅草一般可爱,所以就叫“毛爷”。
毛爷姊妹俩,她妹妹比我小几岁。夏天晚上,她就把大筐(方言发音是“qiang”)(就是用竹篾子编成的比较大圆形用具)搬到当院里,我们洗过澡,就穿着裤头子、小短褂,在里面睡觉。一般来说,开始睡不着觉,就看着月亮款古。
所款的古都是大人们款给我们听的,有些反复讲,我们都听厌烦了,但是,还要拿出来,为啥?寂寞呗。
我记得,那时候虽说不知道男女授受不亲是个啥意思,但是,也朦朦胧胧知道一些事情。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天上银河的来历,还有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等。
闻着女孩身上散发的一种特殊味道,心,不免怦然。只不过,是一家子的,又是长辈,这种心思要不得,于是,也就自我克制,从心底铲除了。
毛爷姊妹俩都没有考上大学,都在农村干活。因为没有儿子,姊妹俩承担着养父母的责任。不过嘛,她家还有点特殊,就是毛爷先出嫁,嫁到双椿铺街道上。听说男人在外打工,混得还不错。
小妹,我们也叫毛爷,倒插门,跟我太爷爷在一起。
妈说,她父母都去世了,小毛爷不知道咋搞的,有一天,吃过饭,到毛池里解手,没有出来。都不知道,等知道了,发现掉到毛池里,死了。
惨!
到了二〇〇八年,我从乡里调到县任文联主席。有个乡叫达传店,是个山区乡。乡党委书记邀请文联在她们乡召开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算是支持我的工作,也算是向县委汇报她们乡重视文艺工作,因为他们邀请的有县委书记。
开过会,按照议程安排,一起到井冈山小学。
我们一行人,开着车去的,几乎把我吓死。
为啥?路太不好走了。
在崎岖山路上,要是小车挂上三挡,根本就上不去,上不去就会滑下来,下面就是悬崖,不死也伤,要是伤也是重伤。
那次去的有一个局级干部,是个摄影家,因为喜欢那里的风光,就如同一首诗里写的,别看艰难,别看危险,那就叫无限风光在险峰。果然,他后来开着车单独来摄影,结果呢,司机不注意,翻到田坎子下面。还好,那天下雪,一是田里泥巴松软,二是积雪厚实,结果呢,有惊无险,只是把肋骨弄断了一根,吃药打针不见效果,只能在屋里静养,半年后才好。
我们到达那上面去之后,确实是在山尖上,有一个足球场的平场子,建有十多间茅草屋,屋里有百十个学生,都是山里的,还好,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建制还是全的。一问才知道,一位老校长,将近六十岁了,接近退休的年龄,一直工作在这上面。曾经有三次机会让他下去,进城教书,他都没有干。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在郑州某机关工作,女儿在城里教书,他仍然坚守在这上面,已经坚守了四十多年了。说起来,我们都很感动,感动之余,也要问一问为啥要在这上面不下去。
他说,要是下去了,这里还有谁负责?虽说是五个年级,每班也只有十多个人,有一年,一个班只有三个人,还好,这三个人都考上大学了。五个班,来来往往,都知道条件艰苦,来的老师,短的教一年就下去了,长的也只是十年八年,如今这里教师换了也不知道多少茬子了,他要是走了,这学校就散团了。
我们说,为何不让学生到下面求学呢?
他说,你不知道,你们上来是小车,到这上面也需要一两个小时。这些学生都住在各个山洼里,到街道上学,走去就得一大天,别说上学了,赶集也不是经常的。要是在街上求学,就必须住校,这么大点,咋住校?吃住咋办?这些学生,每天早上来,书包里都带上中午的口粮,这些口粮也是跟季节的。春夏天,多半是带馒头或锅巴,到秋天,就让带米饭,到时候,用大锅给加热。虽说人不多,但是,每个学生家庭情况不一样,所以还要区别对待。这是次要的,最主要是感情。
老校长说,我都快六十岁了,一直在这里一辈子,临退休了也不想下山了。也还好,心里慰藉还是蛮多的。每年,我要是过生日,我的学生都来看我。所以算,四十多年,从我们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就有二百多个,研究生也有三十多个,他们都来信,要是回来了,首先到学校看我。没有考上学的也有打工当老板的。前几年也来过,说是想投资把学校改建一下,问我同意不。我当然同意,只是,不知道啥原因,最后没音了。
听了这位老校长的话,县委书记十分感动,立即让有关部门对该校校舍进行翻修,并让这位校长进城。
没想到的是,校长却说,我就是这山里的巴根草,再也不想折腾了。
最近听说这位校长退休了,病了,病得很严重,儿子给他弄到郑州医院检查,也没有治好,去年去世了。有好几个朋友都是他教出来的学生,提起这位校长,就说,那真是好人。在学校里,那么艰苦,一点病都没有,退休了,得病了;要不是退休,说不定老校长还活着呢。
后来,我对巴根草这种草本植物进行了考证,好多植物都能移植到城里生活,或者移植到国外去。只有这种植物,才是土生土长的,才是真正的巴根草。但是,我一直没有明白,“巴根草”这三个字为啥这样写,为什么不写作“扒根草”?
为此,我知道我在大河网上撰写的文章“扒根草”三个字的“扒”字是别字,但是我不想改,因为我总觉得如果“bagencao”三个字写作“巴根草”的话,似乎就不是我要写的方言“扒根草”了,就是像我这样的人,也是“bagencao”,但是,已经走出农村,走出那块土壤,已经不是“扒根草”了,是记录在书本上的,是一种能在城市生活的巴根草了。
至于是我的对,还是书本上的对,我把这个东西写出来,留待专家或后人评说吧。
第十章:鸡咕咕(3600)
关于鸡这种家禽的传说故事确实很多,在我采集信阳方言的时候,就有好几个县的老百姓给我讲关于鸡的故事。他们还问我,方言是不是我们这儿说的话,别的地方就不说才叫方言。
我说也不是的。方言是相对的。就大的方面说是相对普通话的。也就是说在汉语言当中没有流行开来的才叫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