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三国之经天纬地》,讲述主角刘纬张老师的爱恨纠葛,作者“作者高祥轩”倾心编著中,本站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人生低谷中的刘纬,机缘巧合下,穿越到了公元200年的三国时代,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他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平南蛮、夺益州,收拢天下英雄豪杰,南攻刘备、孙权,北击曹魏、五胡,最终一统天下,中兴汉室!这里有权谋诡诈,也有兵法奇计;有超时代的技术,也有精彩的战斗画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英雄辈出的乱世,共同见证那绮丽辉煌的宏伟大业!...
火爆新书《三国之经天纬地》逻辑发展顺畅,作者是“作者高祥轩”,主角性格讨喜,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这州牧一职,是汉代一州的最高长官,尤其是到了汉末,军阀割据,豪强四起,按理说,作为一方割据势力的领袖,应该底气十足才对,而刘璋说起话来,竟然毫无底气,仿佛是在商量的口吻,一点领袖气概也没有。这种表现,倒是与史书所载,刘璋此人暗弱无能颇为契合。“日前闻听司空与大将军于官渡对峙数月有余,各有胜负,卿等以...
精彩章节试读
其实,无论是刘璋还是殿内众官员,都是觉得刘纬失礼了。虽然刘纬挂着个中郎将的职衔,但那毕竟只是个名头,说白了,他只是刘璋的次子而已,应该以父子之礼叩见才是,而刘纬刚才所行之礼,乃是下级见上级的礼仪,虽然勉强过得去,但却疏忽了父子的关系。
这也并不能怪刘纬,他穿越到这个时代才一个月,平白无故多了个父亲出来,他一时之间也是难以适应和接受的。
“入座!”刘璋虽有不快,但考虑儿子大病初愈,又传说他着了魔障,行为怪诞,便也没更多计较,挥手示意刘纬入座。
在刘璋右手边的侧位,此时正端坐一人,头戴长冠,身着灰地菱纹袍服;此人看似十八九岁的样子,剑眉虎目,神情俊朗,颇有英气。刘纬只一端详,便猜出,这人应该是刘璋的长子,自己的兄长刘循无疑。
此时的刘循,双目注视着刘纬,却丝毫没有兄长般的慈祥,神色严峻,似乎有怨怼之意。看来,他对刘纬刚才失礼的行为,也是有些不高兴。
刘纬见刘循是这样的神色,也琢磨出点味道了,连忙又向刘循躬身行礼道:“拜见兄长!”
“贤弟免礼!”刘循的脸色微微好看了些,未起身,只轻回一礼道。
随后,刘纬在刘璋的左手边下位,模仿着众人的样子,跪坐下来,屏息凝神,腰板也挺得直直的,姿势非常不舒服,但也没办法,他不想再因为失礼而看别人的脸色了。
这段小插曲,很快就过去了,就在刘纬入席后,州牧刘璋语气平缓地开口了。
“今日召卿等前来,共商大计……”刘璋说话的声音,有些怪里怪气的。
这州牧一职,是汉代一州的最高长官,尤其是到了汉末,军阀割据,豪强四起,按理说,作为一方割据势力的领袖,应该底气十足才对,而刘璋说起话来,竟然毫无底气,仿佛是在商量的口吻,一点领袖气概也没有。
这种表现,倒是与史书所载,刘璋此人暗弱无能颇为契合。
“日前闻听司空与大将军于官渡对峙数月有余,各有胜负,卿等以为益州当如何应对才是?”刘璋继续说着,终于阐明了今天这场会议的主要议题。
刘纬这才明白,此次要商讨的军机要事,原来就是官渡之战啊!刘璋口中所说的司空,指的就是曹操,而大将军指的就是袁绍!可不是么,建安五年,不正是这个当口么!
刘纬突然想起,就在他穿越之前,课堂上,那个低水平的张老师不正在讲述这段历史么?这又是巧合吗?
官渡之战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曹操最终采纳许攸建议,偷袭乌巢,焚毁大量粮草,造成袁军大乱,从而以两万精锐战胜了十一万河北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刘纬知道,但身处这个时代的人并不知道,眼下袁曹双方在官渡对峙,胜负还很难说,刘璋也说得很清楚了,让众人共议的是中原大战,益州将如何应对的战略。
“在下以为,此乃良机,应趁曹孟德无瑕西顾之机,北出秦川,袭取关中,遂先主公之愿也!”也就是在刘璋话音刚落之时,有一人便接言说道。声音铿锵有力,显得底气十足。
刘纬坐在刘璋身侧,好好地看了看那个说话之人。此人鹰眼虎须,眼间流露出狡黠之感,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一脸奸相。
“这人是谁?”刘纬心中暗念着,同时绞尽脑汁在回忆着史书上的记载,意图对上号。
“赵护军此言差矣!北有张鲁扼据汉中,吾等如何出秦川?”刘纬还没对上号,另外一人,竟然直接反驳了刚才说话的那个家伙,还称呼他为赵护军。
护军这个职务,刘纬是知道的,属于州牧属下的高等军事长官。只是这个赵护军,刘纬十分陌生,刘璋属下里,有个姓赵的人吗?而且看似地位还不低……
难道是赵韪?刘纬在记忆中搜索了半天,这才对上了号!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大名鼎鼎,脍炙人口,很多人对三国故事的了解,更多来源于这本小说,影响极为深远。就连精通历史的刘纬,他最早接触三国历史,也受到《三国演义》的很大影响。
所以,对于演义中没有提起过的人物,即使是刘纬也不太熟悉,其实在正史记载中,这个赵韪算得上小有名气了。
赵韪是益州本土豪门氏族子弟,早年在洛阳朝廷为官,担任过太仓令职务。这个职衔相当于国家粮库总管,权力不小,直属于九卿之一的大司农。
刘璋的父亲刘焉,早年也在朝中为官,作为汉室宗亲的他,颇有野心,谋取益州牧职位后,赵韪弃官不做,随刘焉入蜀。这其实是一笔政治投资,他本人就是益州人,追随刘焉,目的是谋求更高的荣华与前程。
因为赵韪是本地人,而刘焉是个外来户,所以他在就任益州牧后,颇为仰仗赵韪,拉拢益州本地世家大族支持自己,因此,赵韪也得到了重用,在蜀中地位很高。
刘焉去世后,是赵韪拉拢本地实力派,力主由其幼子刘璋继承州牧之位,并表奏朝廷加以赐封。他这么做可不是因为瞅刘璋顺眼,而是想利用刘璋“温仁”的性格(其实就是窝囊),加以利用,自己控制益州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