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石越朱翊钧)完结小说免费阅读_免费完结小说如履薄冰(石越朱翊钧)

小说推荐《如履薄冰》,由网络作家“石越”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石越朱翊钧,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公元1572年,距离明朝灭亡、山河沦丧还有72年。此时东南倭寇横行,西北鞑靼叩关,地方兼并日重,军政疲惫百姓困苦,隆庆皇帝刚刚驾崩。石越却在此时,穿越到了历史上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身上。好消息是,此时的朱翊钧,还没有登基。没来得及祸害朝政。坏消息是,此时的朱翊钧,还没有登基。司礼监掌印冯保想做皇权代言人。首辅高拱想架空皇帝增强内阁。次辅张居正一心主政推行新法......

点击阅读全文

如履薄冰

最具潜力佳作《如履薄冰》,赶紧阅读不要错过好文!主人公的名字为石越朱翊钧,也是实力作者“石越”精心编写完成的,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  追问道:“给元辅送财宝了?”  张居正可不厚道,自己一再提醒他,却还不给面子。  难道非要收完最后这两个月,等万历元年再收手?  李进摇了摇头:“被元辅赶出来了,财物也一并退了回来,而后孙一正便将财务送去了张四维家。”  朱翊钧这才舒缓颜色。  张居正不拆台就行,张四维反正免不了一死的...

阅读最新章节

  “这个狗日的,湖广矿税案还没跟他算账,现在还明目张胆欺到朕的头上了!”
  “真是无法无天!”
  湖广的矿税案,孙一正便是湖广布政使,如今到了顺天府还不知收敛!
  朱翊钧霍然转头,盯着李进:“他背后是哪尊大佛,这么不怕死!?”
  自己这个皇帝,能不能找回场子,还真不好说,具体也得看情况。
  李进小心翼翼道:“这事,还没查清楚,不过……”
  朱翊钧一言不发,等着他回话。
  李进吞吞吐吐,小心作态道:“孙一正此后,到元辅家去了一趟。”
  “随后,又给驸马都尉,李和,送了一马车货去。”
  “还有国丈家,也没落下。”
  朱翊钧一滞。
  追问道:“给元辅送财宝了?”
  张居正可不厚道,自己一再提醒他,却还不给面子。
  难道非要收完最后这两个月,等万历元年再收手?
  李进摇了摇头:“被元辅赶出来了,财物也一并退了回来,而后孙一正便将财务送去了张四维家。”
  朱翊钧这才舒缓颜色。
  张居正不拆台就行,张四维反正免不了一死的。
  他追问道:“李和又是怎么回事?”
  李和这驸马,是他的亲姑父。
  李进迟疑道:“李驸马亲自接见了孙一正,据说,孙府尹送了不少珠宝,大长公主也非常欣喜。”
  朱翊钧暗恨。
  亲侄子的家底也掏,这些人真是不将他放在眼里!
  这就叫盘根错节。
  区区一个抄家,就能牵扯到首辅、晋党、大长公主、国丈,水面下不知道还有多少人。
  这就罢了,湖广的矿税案,必然比这更加盘根错节。
  七月就派了人去,到现在都还没有消息。
  他都怀疑接下来是不是要接到死讯了。
  好在本月回了奏,说是情况复杂,还在勘查。
  朱翊钧神色阴晴不定。
  过了半晌,才吩咐道:“去,给朕这位姑姑送半枚玉环去。”
  “就说,朕虽然手中拮据,却也记得谁是亲人,听闻姑母喜爱玉器,朕也没有吝惜之理。”
  李进正要退下,朱翊钧又叫住了他,思虑良久,又补充了一句:“孙一正的事去说给元辅,就说,朕要让吏科都给事中栗在庭,亲自考成此人。”
  李进又等了等,见上方终于再无言语,这才缓缓退了出去。
  十一月三日。
  由于一路的拜访、讲学,李贽耽搁了不少时间,好歹是在吏部规定的最后期限内抵达了京城。
  作别了执意要送他的学子——沿途上讲学的收获之一。
  李贽独自拉着驴车走向了城门。
  京城九门税不收人头税,却还是收商税的。
  李贽拉着学子送的驴车进城,车上一堆土特产,城门处几门差役执意要盘查。
  可惜差役碰到了硬茬,李贽引经据典驳退了盘查的要求,曰:孝宗初,御史陈瑶言,崇文门监税官以掊克为能,非国体。乃命客货外,车辆毋得搜阻。
  反正就是孝宗年间,就有诏令,除了检查客货外,不得随意搜查阻拦车辆。
  城门的税官本想物理反驳,但在搜出他赴任国子监的文书后,还是被李贽的道理说服了,总算通情达理地没检查驴车,给他放进了京城。
  李贽昂首挺胸进了城门。
  随后在看到京城屋舍价格又涨了些许后,变得垂头丧气。
  这就是他为何磨蹭这么久才来京城的缘故。
  京城居,大不易。
  李贽是真不想来京城,甚至说,他从来都对做官没什么兴趣。
  他已经不记得,他是怎么被一步步逼到如今这个情境的。
  八岁时,他心中就燃起了熊熊烈火,言称自己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十二岁时,意气更甚,一篇《老农老圃论》,挖苦孔子。
  十四岁时,读《尚书》,直言朱熹的批注臭不可闻。
  他曾以为,自己是天命不凡的人物,是历史的主角,日后著书立说,早晚将这些所谓的圣人甩在身后。
  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
  不是错在他不如这些圣人,而是错在,这些所谓的圣人,有太多门徒了。
  多到整个天下,都是这些圣人的条条框框,让他举步维艰。
  所谓孔子一狗犬吠,百狗从焉,并不是他看不起孔子——已经逝去的道德人物,他也无心贬损。
  他看不起的不是孔子,而是孔丘身后这群野狗!
  十五岁时,为了童试,他昧心品悟起了所谓的儒学经典,四书五经。"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