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寡妇的逆袭》(秀兰阿强)完结小说大全_完结好看小说《李寡妇的逆袭》(秀兰阿强)

主角是秀兰阿强的现代言情《《李寡妇的逆袭》》,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现代言情,作者“用户11135515”所著,主要讲述的是:第一章:命运的重击在桃花村,李秀兰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小家庭。她与丈夫阿强虽说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倒也甜蜜。阿强每日天不亮就上山伐木,只为多挣些钱,能让秀兰和年幼的孩子吃得好点,穿得暖点。秀兰则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闲暇时还会帮着邻里做些针线活,赚点......

点击阅读全文

以秀兰阿强为主角的现代言情《《李寡妇的逆袭》》,是由网文大神“用户11135515”所著的,文章内容一波三折,十分虐心,小说无错版梗概:秀兰的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阿强的照片上。照片里的阿强,笑容灿烂,眼神坚定。那是他们结婚时拍的,曾经的幸福画面在她脑海中如走马灯般浮现。她想起阿强生前对她的呵护,对这个家的付出,想起他们曾经一起憧憬的未来...

《李寡妇的逆袭》

免费试读


电闪雷鸣中,秀兰被惊醒。她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发现孩子不知何时滚到了床的另一边,正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她心疼地将孩子紧紧搂在怀里,轻声安慰着。窗外的狂风呼啸着,雨点猛烈地敲打着窗户,仿佛要将这个世界摧毁。秀兰望着窗外的黑暗,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恐惧和无助。

就在这时,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房间的一角。秀兰的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阿强的照片上。照片里的阿强,笑容灿烂,眼神坚定。那是他们结婚时拍的,曾经的幸福画面在她脑海中如走马灯般浮现。她想起阿强生前对她的呵护,对这个家的付出,想起他们曾经一起憧憬的未来。

“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秀兰在心里对自己说。“阿强走了,可我还有孩子,我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不能让他跟着我受苦。”那一刻,她心中的斗志被彻底点燃,一种强烈的求生欲和决心在她心底蔓延开来。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秀兰早早地起了床,她将孩子托付给邻居家的大娘,然后独自一人来到自家的农田。站在田边,她望着那片贫瘠的土地,陷入了沉思。多年来,村里的人都靠着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维持生计,可微薄的收入仅仅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另辟蹊径。

秀兰在田边徘徊了许久,心中一直在思索着出路。突然,她想起前几天去集市时,听到邻村的人说他们那里有人靠种植经济作物发家致富的事。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或许我也可以试试。”她自言自语道。

回到家后,秀兰开始四处打听关于经济作物种植的信息。她向村里一些有见识的人请教,又托人去镇上的书店买了相关的书籍。经过一番研究,她发现草莓这种作物市场需求大,价格也相对较高,而且桃花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似乎也适合种植。于是,她毅然决定将自家的农田改种草莓。

然而,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村里的人时,却遭到了众人的质疑和反对。“秀兰啊,你可别犯傻了。”村里的一位长辈语重心长地劝道,“草莓那东西娇贵得很,需要精心照料,你一个女人家,哪有那么多精力?再说了,咱这祖祖辈辈都种粮食,你突然改种草莓,要是赔了怎么办?”

“就是啊,秀兰。”村里的妇女们也纷纷附和,“你还是老老实实种粮食吧,虽然赚得少点,但好歹能填饱肚子。这种草莓,风险太大了,你可别冒险啊。”

面对众人的劝说,秀兰没有动摇。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拼一把,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她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自己的想法,可大多数人还是不看好她,甚至在背后嘲笑她异想天开。

但秀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开始为种植草莓做准备。首先是翻整土地,这对于一个瘦弱的女人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几天,秀兰每天天不亮就来到田里,挥舞着锄头,一锄一锄地翻着坚硬的土地。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她的脸上被晒得通红,汗水不停地流淌,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翻地的过程中,秀兰还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土地里的石头太多,锄头经常被卡住,她不得不费力地将石头挖出来。有时候,一上午的时间,她只能翻完一小片地。看着进度缓慢的土地,秀兰心急如焚,但她没有放弃。她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

经过几天的努力,秀兰终于完成了土地的翻整工作。接下来,就是购买草莓种苗。为了凑齐买种苗的钱,秀兰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又向村里几个关系较好的人借了一些。拿着好不容易凑齐的钱,她满怀期待地去了种苗市场。

然而,毫无经验的秀兰在购买种苗时却遭遇了挫折。她不了解行情,被不良商贩坑骗,买到的种苗质量很差。当她把种苗种到地里后,没过几天,大部分种苗都开始枯萎。看着那些日渐枯萎的苗子,秀兰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无助,难道自己的努力就这样白费了吗?

但秀兰骨子里的那股韧劲让她再次站了起来。她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不能被打倒。她开始四处打听解决的办法,向村里一些有种植经验的人请教,又去镇上的农业站咨询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她明白了自己在种苗选择和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