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现代言情,但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这是“动荡不安的红太郎”写的,人物张士诚陈友谅身上充满魅力,叫人喜欢,小说精彩内容概括:话说江苏是全国知名的散装省,所辖的“十三太保”热衷于各玩各的,看自家人还不如外地人顺眼。别的省市肩并肩称兄道弟的和睦场面,在这里大概率是偶然事件,相互编排、不屑,甚至褒此贬彼一下才是熟悉的日常……而其中最不受待见的城市,省会南京要是谦居第二,还真没谁能跟他争那个第一。而南京遭受“......
现代言情《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是作者“动荡不安的红太郎”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张士诚陈友谅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毕竟曾在成化年间出任过吏部侍郎的苏州人叶盛,都得老老实实的承认“苏在元,粮三十六万,张氏百万”(《水东日记·卷四·苏松依私租额起税》)。啥意思呢?就是在以苛捐杂税而闻名于世的元朝,苏州百姓每年只需要缴纳36万石的税粮就可以打发掉蒙古税吏,但到了以仁慈爱民、轻徭薄赋而美名远扬的张士诚那里,苏州人每年需...
在线试读
毕竟曾在成化年间出任过吏部侍郎的苏州人叶盛,都得老老实实的承认“苏在元,粮三十六万,张氏百万”(《水东日记·卷四·苏松依私租额起税》)。啥意思呢?就是在以苛捐杂税而闻名于世的元朝,苏州百姓每年只需要缴纳36万石的税粮就可以打发掉蒙古税吏,但到了以仁慈爱民、轻徭薄赋而美名远扬的张士诚那里,苏州人每年需纳税百万石,负担足足增长了3倍!
所以吧,在那个到处都是混账的年代,某人到底是好是坏,全靠跟谁比……当然最起码的立场还是得站稳的。就像蒙古人的税再轻,苏州人也没法夸他。因为这么干会挨骂或挨打,被干掉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就只好夸张士诚了。毕竟老张刮地皮刮得再狠,也就比蒙古人狠了3倍而已。朱元璋呢?洪武年间他钦定的苏州税额,足足有280.9万石,差点又比张士诚高了3倍!
这就太离谱了。以至于对老朱家忠心耿耿的顾炎武,都忍不住吐槽说这么高的税简直是离谱他母亲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愚历观往古,自有田税以来,未有若是之重者也。” (《日知录·卷十·治地》)
而且倒霉的不光是苏州。比如松江(今上海),还是按照顾炎武的考证,在南宋末年松江府年缴粮额是42.3万石,元朝的田税甚至比南宋还轻(蒙古人更注重商税)。轮到张士诚后,税粮增至80万石,紧接着朱元璋又再给松江老乡加加码,“一府税粮共一百二十余万石”(引用同上)。再加上个年纳税“五十五万二千余”的常州,每年江南漕运北京的400万石漕粮,都差不多被这区区三府之地给凑齐了——这么往死里薅张士诚故地的羊毛,你说那里的老百姓能不念张厌朱吗?
老朱这么苛待苏松常嘉湖,要是换在燕赵、三晋、关陇、巴蜀等民风彪悍的地区,估计早就揭竿而起反他母亲的了。不过江南显然不太适应这种用拳头发言的处世方式,哪怕被欺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亦是如此。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太监孙隆在苏州肆无忌惮的摊派苛捐杂税,使得大批工场关停、工人失业。最后机工们实在没活路了,就在葛贤的领导下起义,包围了税署,驱逐了孙隆,杀掉了黄彦节,又火烧汤莘、丁元复等劣绅的豪宅,史称苏州机工起义。
按照正常的套路,此后起义军要么攻城略地,要么称帝立国,反正得跟朝廷干到底了。可在苏州,就是另一副画风了——在朝廷答应让步并撤回税监、矿监以后,葛贤出面劝说战友们回家和复工,然后自己跑到衙门自首去了……当然,江南人不擅长和适应暴力,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江南人一开始报复朱元璋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简单说就是这里的读书人,统统藏起来或者直接拒绝给大明当官。
毕竟老朱出身低嘛,又天生对士大夫有成见,所以彼此相看两相厌不足为奇。因此在老朱起家的班底里,身为文臣之首的李善长仅是个屡试不第的举人,胡惟庸更是连个秀才都考不中,剩下的还不如这俩学渣呢。这样的人才储备想要割据一方都勉强,如何能图谋天下?所以后来朱元璋也不得不捏着鼻子礼聘曾经他最讨厌的“酸丁”出山辅佐,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就拿著名的“浙东四先生” 刘基(即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为例。老朱一开始跑去三顾茅庐,请了宋濂5次、刘基两次。还十分谦恭的表示“我为天下屈四先生”(《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元纪第三十三》),在给刘基写信时,必谦称“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卷一·御书七篇之二》),结果统统热脸贴上了凉屁股。后来他火大了,直接派兵拎着刀去请,然后前一天还清高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四先生,这回都老老实实的自愿跑来给他打工了。
即便是没什么名气的普通读书人,朱元璋一开始也是给予极高的礼遇。哪怕是存在历史污点或跟他做过对的,也一概既往不咎、放手使用,“太祖所克城池,得元朝官吏及儒士尽用之”(《国初事迹》)。
然而这些以江南籍为主的士大夫给老朱的回报是什么?清人赵翼在考证了这段历史后给出了结论——“明初文人多不仕”(《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
朱元璋就怒了,敬酒不吃吃罚酒是吧?然后就颁下一道诏书: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御制大诰三编·苏州人材第十三》)
给脸不要脸,那就命也别要了吧。
而且老朱可是个实干派,说杀就杀。比如江西名士夏伯启叔侄为了不做官,干脆自残剁掉了自己的手指。朱元璋闻讯,觉得剁个手指哪够?就下令砍头。苏州大儒姚叔闰、王谔等拒绝征召,本想体现下风骨或提提身价,谁知老朱压根不跟他们废话,直接下令枭首示众,籍没全家。
眼见大砍刀挥舞起来了,那些看起来很有骨气的士大夫立马怂了一大片。也曾拒绝过征召的名士秦裕伯,光速现身京城,“拜书遂入朝”(《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另一位大名士陶凯躲进了山里,老朱抓不到人,就下令“陶凯不应诏,可取一族人首级回”(《国朝列卿纪·卷三十九》)。于是原本对陶凯的下落一问三不知的陶氏族人马上就开了天眼,齐心合力的将其捉回绑送给了朝廷……
非暴力不合作战略,就这样彻底破产了。
而且从嘉熙二年(1238年)到元亡的130年间,蒙古人就办过16次科举,总共才录取了1139人。这对于只有靠考试才能实现当官发财梦想的读书人来说,实在太不解渴了,简直都快被憋疯了。所以虽然本能的瞧不起朱元璋,甚至还带有仇视的情绪,可一旦老朱打开科举的大门,而且还量大管饱时,这帮视“考公”为人生唯一目标的家伙就再也顾不上所谓的节操与矜持,摆出一副“我就是不要脸”的表情跑到南京去慨然赴死。
嗯……确实是慨然赴死——整个洪武年间,仅是空印、郭桓、胡惟庸和蓝玉四大案,朱元璋就宰掉了近10万官员。而当时大明朝全国的公务员编制也才3万出头,差不多被杀光了3轮。到最后实在无人可用,老朱不得不让“犯官”们带着枷锁办公,等接任的官员到位了,再把他们拉去砍了。
但就算是砍头,也拦不住无数读书人前赴后继过科举的独木桥,然后兴高采烈的去当官。
04
洪武三十年(1397年)爆发了南北榜案。简单说就是在当年的科举中,主考官刘三吾(湖南人)共录取了51人,还全都是南方人。结果一出,来自北方的考生不干了,找朱元璋告状说刘三吾作弊,搞地域歧视偏私南方考生。
老朱大怒,派侍读张信(浙江人)等12人组成调查组复核试卷。结果后者得出的调查结论显示北方考生就是水平太差,根本不配取中,因此考试结果公平合理。"
那就只好夸张士诚了。毕竟老张刮地皮刮得再狠,也就比蒙古人狠了3倍而已。朱元璋呢?洪武年间他钦定的苏州税额,足足有280.9万石,差点又比张士诚高了3倍!
这就太离谱了。以至于对老朱家忠心耿耿的顾炎武,都忍不住吐槽说这么高的税简直是离谱他母亲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愚历观往古,自有田税以来,未有若是之重者也。” (《日知录·卷十·治地》)
而且倒霉的不光是苏州。比如松江(今上海),还是按照顾炎武的考证,在南宋末年松江府年缴粮额是42.3万石,元朝的田税甚至比南宋还轻(蒙古人更注重商税)。轮到张士诚后,税粮增至80万石,紧接着朱元璋又再给松江老乡加加码,“一府税粮共一百二十余万石”(引用同上)。再加上个年纳税“五十五万二千余”的常州,每年江南漕运北京的400万石漕粮,都差不多被这区区三府之地给凑齐了——这么往死里薅张士诚故地的羊毛,你说那里的老百姓能不念张厌朱吗?
老朱这么苛待苏松常嘉湖,要是换在燕赵、三晋、关陇、巴蜀等民风彪悍的地区,估计早就揭竿而起反他母亲的了。不过江南显然不太适应这种用拳头发言的处世方式,哪怕被欺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亦是如此。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太监孙隆在苏州肆无忌惮的摊派苛捐杂税,使得大批工场关停、工人失业。最后机工们实在没活路了,就在葛贤的领导下起义,包围了税署,驱逐了孙隆,杀掉了黄彦节,又火烧汤莘、丁元复等劣绅的豪宅,史称苏州机工起义。
按照正常的套路,此后起义军要么攻城略地,要么称帝立国,反正得跟朝廷干到底了。可在苏州,就是另一副画风了——在朝廷答应让步并撤回税监、矿监以后,葛贤出面劝说战友们回家和复工,然后自己跑到衙门自首去了……当然,江南人不擅长和适应暴力,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江南人一开始报复朱元璋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简单说就是这里的读书人,统统藏起来或者直接拒绝给大明当官。
毕竟老朱出身低嘛,又天生对士大夫有成见,所以彼此相看两相厌不足为奇。因此在老朱起家的班底里,身为文臣之首的李善长仅是个屡试不第的举人,胡惟庸更是连个秀才都考不中,剩下的还不如这俩学渣呢。这样的人才储备想要割据一方都勉强,如何能图谋天下?所以后来朱元璋也不得不捏着鼻子礼聘曾经他最讨厌的“酸丁”出山辅佐,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就拿著名的“浙东四先生” 刘基(即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为例。老朱一开始跑去三顾茅庐,请了宋濂5次、刘基两次。还十分谦恭的表示“我为天下屈四先生”(《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元纪第三十三》),在给刘基写信时,必谦称“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卷一·御书七篇之二》),结果统统热脸贴上了凉屁股。后来他火大了,直接派兵拎着刀去请,然后前一天还清高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四先生,这回都老老实实的自愿跑来给他打工了。
即便是没什么名气的普通读书人,朱元璋一开始也是给予极高的礼遇。哪怕是存在历史污点或跟他做过对的,也一概既往不咎、放手使用,“太祖所克城池,得元朝官吏及儒士尽用之”(《国初事迹》)。
然而这些以江南籍为主的士大夫给老朱的回报是什么?清人赵翼在考证了这段历史后给出了结论——“明初文人多不仕”(《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
朱元璋就怒了,敬酒不吃吃罚酒是吧?然后就颁下一道诏书: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御制大诰三编·苏州人材第十三》)
给脸不要脸,那就命也别要了吧。
而且老朱可是个实干派,说杀就杀。比如江西名士夏伯启叔侄为了不做官,干脆自残剁掉了自己的手指。朱元璋闻讯,觉得剁个手指哪够?就下令砍头。苏州大儒姚叔闰、王谔等拒绝征召,本想体现下风骨或提提身价,谁知老朱压根不跟他们废话,直接下令枭首示众,籍没全家。
眼见大砍刀挥舞起来了,那些看起来很有骨气的士大夫立马怂了一大片。也曾拒绝过征召的名士秦裕伯,光速现身京城,“拜书遂入朝”(《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另一位大名士陶凯躲进了山里,老朱抓不到人,就下令“陶凯不应诏,可取一族人首级回”(《国朝列卿纪·卷三十九》)。于是原本对陶凯的下落一问三不知的陶氏族人马上就开了天眼,齐心合力的将其捉回绑送给了朝廷……
非暴力不合作战略,就这样彻底破产了。
而且从嘉熙二年(1238年)到元亡的130年间,蒙古人就办过16次科举,总共才录取了1139人。这对于只有靠考试才能实现当官发财梦想的读书人来说,实在太不解渴了,简直都快被憋疯了。所以虽然本能的瞧不起朱元璋,甚至还带有仇视的情绪,可一旦老朱打开科举的大门,而且还量大管饱时,这帮视“考公”为人生唯一目标的家伙就再也顾不上所谓的节操与矜持,摆出一副“我就是不要脸”的表情跑到南京去慨然赴死。
嗯……确实是慨然赴死——整个洪武年间,仅是空印、郭桓、胡惟庸和蓝玉四大案,朱元璋就宰掉了近10万官员。而当时大明朝全国的公务员编制也才3万出头,差不多被杀光了3轮。到最后实在无人可用,老朱不得不让“犯官”们带着枷锁办公,等接任的官员到位了,再把他们拉去砍了。
但就算是砍头,也拦不住无数读书人前赴后继过科举的独木桥,然后兴高采烈的去当官。
04
洪武三十年(1397年)爆发了南北榜案。简单说就是在当年的科举中,主考官刘三吾(湖南人)共录取了51人,还全都是南方人。结果一出,来自北方的考生不干了,找朱元璋告状说刘三吾作弊,搞地域歧视偏私南方考生。
老朱大怒,派侍读张信(浙江人)等12人组成调查组复核试卷。结果后者得出的调查结论显示北方考生就是水平太差,根本不配取中,因此考试结果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