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张士诚陈友谅免费完结版小说_完本热门小说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张士诚陈友谅)

看过很多现代言情,但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这是“动荡不安的红太郎”写的,人物张士诚陈友谅身上充满魅力,叫人喜欢,小说精彩内容概括:话说江苏是全国知名的散装省,所辖的“十三太保”热衷于各玩各的,看自家人还不如外地人顺眼。别的省市肩并肩称兄道弟的和睦场面,在这里大概率是偶然事件,相互编排、不屑,甚至褒此贬彼一下才是熟悉的日常……而其中最不受待见的城市,省会南京要是谦居第二,还真没谁能跟他争那个第一。而南京遭受“......

点击阅读全文

《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是由作者“动荡不安的红太郎”创作的火热小说。讲述了:那么南京变徽京,自然也有他的道理,比如经济上、地理上、文化上的因素,当然也少不了历史上的关联。比如在元末明初那会儿,因为蒙古人糟糕的统治能力,搞得天下烽烟四起,红巾军的义帜插遍了大江南北。不过随着蒙元军队的疯狂反扑以及红巾军北伐失败,北方大地沦为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等蒙古军阀...

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

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 在线试读

话说江苏是全国知名的散装省,所辖的“十三太保”热衷于各玩各的,看自家人还不如外地人顺眼。别的省市肩并肩称兄道弟的和睦场面,在这里大概率是偶然事件,相互编排、不屑,甚至褒此贬彼一下才是熟悉的日常……
而其中最不受待见的城市,省会南京要是谦居第二,还真没谁能跟他争那个第一。而南京遭受“敌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与安徽的“亲热”程度远胜于省内,故此还得了一诨号“徽京”。
俗话说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那么南京变徽京,自然也有他的道理,比如经济上、地理上、文化上的因素,当然也少不了历史上的关联。
比如在元末明初那会儿,因为蒙古人糟糕的统治能力,搞得天下烽烟四起,红巾军的义帜插遍了大江南北。不过随着蒙元军队的疯狂反扑以及红巾军北伐失败,北方大地沦为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等蒙古军阀内战的战场。而南方的红巾军余部则分裂演化为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几大势力,也开始了对江南霸主的激烈竞争。
反正就是北蒙南汉,都开始自个儿打自个儿。
在南方,陈友谅占据着长江中游的地利,而且兵多将广、战斗力强悍;而张士诚呢,最核心的地盘就是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全是江南的精华,钱粮多得丧心病狂。所以甭管他被打没了多少兵,转眼间又能变戏法似的弄出更多的一大堆,简直无解。
至于朱元璋就抢到了个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剩下能拿得出手的筹码,无非是太平(今安徽马鞍山和芜湖一带)、宁国(今安徽宣城)、安庆、镇江什么的。哦对了,还有个扬州,不过被连绵不绝的战火祸害得只剩下18户人家,就剩个名字还能唬唬人了。
那时候的南京,才是真正的“徽京”。老朱也正是依仗着这座据说王霸之气测漏到需要埋金压制的雄城,领着一帮安徽小老弟,才打赢了那场问鼎天下之战。
不过赢得也是异常艰险,甚至能让后来坐拥天下的朱元璋都非常后怕,直言“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哪怕还是靠“不嗜杀ren,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笑到了最后,但对这些曾经的老冤家,老朱仍深为忌惮。而这种深刻的忌惮和忧虑,又在他给大明朝立下的那些牢不可破的“祖训”中,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改写了历史的走向。
尤其是那个叫张士诚的阔佬——哪怕早就化作一堆白骨,朱元璋及其子孙也要世世代代的跟他死磕下去,直到大家一起玩完。
01
要问朱元璋的一辈子里边最恨的人是谁,被他剥皮楦草还连累了几十万人丢掉性命的胡惟庸、蓝玉、郭桓什么的肯定排不上号。跟老朱有亡国灭家之恨,后来又颇有点惺惺相惜当上了“笔友”的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显然也不够分量。就算是差点毁掉了朱元璋大业的陈友谅,都稍稍差了点意思。
反正就是谁都比不上张士诚招老朱的恨。而老张这家伙,曾鼓捣出来过一个大周朝,还立过两个国都,一个是平江,另一个则是高邮。
平江,就是今天的苏州。明朝立国之后,朱元璋愤恨于朱张争霸时苏州人对于张士诚的竭力支持,咬牙切齿的给苏州定下了全国最高的税率。有多高呢?这么说吧——明朝在地方上实行省(布政使司)、府(州)以及县这三级行政区划,共计12省、333府州和1138县——苏州作为其中的普通一府,承担的税赋总额即占到全国总税收的17.5%,甚至比13个行省中税负第二高的浙江(15.8%)还高出一截。
反正老朱就是一副要薅光、撸穷苏州,而且永远不得翻身的架势。
幸亏苏州底子厚,苏州人更是擅于搞钱,才没被朱老板刮地皮刮到岩浆都直往外冒。而高邮呢,在元朝归扬州路管(现在也是)。甭管是明蒙交锋还是朱张争霸,都没轻祸祸这个地方,虽然不至于惨到像扬州城那样只剩下18户人家,但也没好到哪儿去。故此朱元璋就算想报复,都找不到发泄的对象,所以只好放过了扬州。
因为本地人死的死、跑的跑,所以后来又渐渐恢复了元气的扬州,实际上都是外地人的天下。尤其是山西人,甚至不乏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外国人。而且凭借着一条大运河和漕运,扬州的手工业、盐业和物流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苏州一起再度成为南方经济以及文化事业的领头羊。
苏扬翻身以后,当然也没忘了报复朱家的子孙。尤其是嘉靖朝以后,当地士绅一边大肆走私,一边勾结海盗搞倭乱,甚至打着各种借口逃税、避税直至抗税,可视之为已经在经济上独立于大明之外。据后世学者估计,从隆庆开关到明亡的近80年间,仅从海外流入国内的白银就高达3.5亿两之巨。而这笔相当于大明朝廷一百多年国库收入的巨款,在江南官绅士庶的一致努力下,愣是让朱家皇帝近乎分文未得。到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每年400万石漕粮,也敢只送去100万石,让本来还挺能打的北方边军沦落成一群要饭花子,这才被建贼闯逆混合双打,直至亡国。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达率军攻破苏州。张士诚自缢不成后被俘,然后被绑在一块门板上装船发往南京,途中一直闭目绝食。到南京后,朱元璋没见他,而是让李善长去劝降。结果劝着劝着,却劝成了“士诚言不逊,善长怒骂之”(《国初群雄事略·卷八》),俩老汉差点没互抡起王八拳。
最后李善长愤愤而去,张士诚又解下了裤腰带……不过这回没人拦着他,遂死。
但人死了,事还没完。
张士诚的死讯传来,苏州士民如丧考妣,又慑于老朱凶猛,只好采取各种隐晦的方式祭奠这位让他们感念的“吴王”。像是“挂天灯”、“久思香” 、“酒酿饼”、“积谷甏”以及“讲张”等风俗或俗语至今仍有流传。比如“讲张”,在今天的苏州话里就是闲聊的意思,而它的起源就是在张士诚死后,苏州百姓比较在朱张治下生活的差异,当然觉得后者实在是好得太多,就经常聚在一起“忆苦思甜”、感念老张的好处,这便是“讲张”。再比如“久思香”,每年七月三十的晚上,苏州人都要在自家门前点上香烛,称之为烧“久思香”。而“久思”恰是张士诚的小名“九四”之谐音,苏州人借此隐晦的祭祀他,并逐渐形成当地传统的习俗。
而且苏州文教发达嘛,能写诗填词的也多,于是各种缅怀纪念张士诚的诗词更是层出不穷。像什么“霸气烟消余故址,江声梦觉哭张王”、“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等等。而据民间传说,有“义士”跑到南京盗取了张士诚的遗骸,再偷运回苏州葬于金鸡湖畔,并固执的称之为“张吴王墓”。
明朝的吴王类似唐朝的秦王,都属一人专属之爵(朱橚和朱允熥不是改封就是被废),余者唯恐避之不及。可在苏州百姓的心目中,他们的吴王却姓张,而且只能姓张。
就算不姓张,也肯定不能姓朱!
02
张士诚这个人吧,私盐贩子出身,比起要过饭当过和尚的朱元璋也高贵不到哪儿去。不过比之老朱,老张虽然也算是有枭雄之姿,但在意志之坚定、手腕之强硬以擅于审时度势、知人善用等方面,又能被甩出八条街……至于对治下的百姓有多好,其实也说不上,就是乱世的矬子里拔大个而已。要真论起刮地皮的本事来,连以贪婪残暴著称的蒙古人,没准都得对张士诚甘拜下风。"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