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孟川季昀的精选现代言情《《见丝如晤》》,小说作者是“妙手通通”,书中精彩内容是:第一章:蚕匾与暗房(1998·芒种)拱宸桥西,初夏的运河边似乎总笼着一层淡淡的水雾,带着江南特有的潮湿与温柔。那一年,1998年,正是芒种将至,空气里夹杂着桑叶的青涩香与桐油的微苦气息。河道边不时经过载着货物的船只,它们吹来的汽笛声悠长地回荡,像在述说一段被时光搁浅的旧日往事。...
小说叫做《《见丝如晤》》,是作者“妙手通通”写的小说,主角是孟川季昀。本书精彩片段:林霂则将刻台运到暗房体验区,让人在四周架起了临时台灯,以便有最基本的视线能看清。等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时,展厅里只剩她们两人。女儿小心地把铁盒里的胶片取出,摊在桌面上。有些地方已经爬满银盐颗粒的白霜状物质,看起来像是被岁月冻结...
在线试读
“我记得你父亲提过,你们家还有些老底片没冲洗出来?我或许能帮点忙。”林霂说得很笃定,边说边拿出一瓶朱砂与一小罐印泥,“有些特别的纹理,也可以借助版画的方法重新显影。斋藤清的套色版画曾用过多次叠色技法,不比胶片的多重曝光简单……”
两人正准备进暗房体验区,却被一个同事告知:“哎呀,不好意思,那边电路好像故障了。保险丝烧了两根,还得等电工来修,整个展厅可能没法用正常照明。”
女儿愣了愣,猛地想起父亲说过,当年在拱宸桥西的暗房里,保险丝也是动不动就断。她忍不住笑了:“和当年一模一样呢。”随后,她让同事先别急,自己去找应急灯。林霂则将刻台运到暗房体验区,让人在四周架起了临时台灯,以便有最基本的视线能看清。
等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时,展厅里只剩她们两人。女儿小心地把铁盒里的胶片取出,摊在桌面上。有些地方已经爬满银盐颗粒的白霜状物质,看起来像是被岁月冻结。林霂凑近一看,轻轻弹掉一小片霉斑,却见胶片底层似乎隐约有两个人影重叠在一起,还有丝状线条状的光痕——那应该就是当年那张“双重曝光蚕茧”主题的底片。
“真是稀奇。”林霂啧啧称赞,“想不到还能保存到现在。或许,这正说明你父亲对它的执念从未消散吧。”她捻起一点朱砂粉末,倒在一个浅碟里,与定影液混合,再用棉签蘸着轻轻涂抹在胶片边缘。她解释道:“我想试试用版画里‘加彩’的方式,看能不能让那些叠影更清晰。”
就在她们忙碌时,外头突然响起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女儿回头一看,惊讶地发现——是孟川来了。父女俩对视一眼,彼此都带着几分复杂的笑意。孟川摘下围巾,走进暗房体验区,稍显尴尬地说:“本来你说要修复这底片,我还以为你要花好几天,没想到今天就来。”
“爸,我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女儿轻声回答,“再过一会儿,就能看见冲洗结果。”
孟川有些紧张,甚至可以看到他喉结微微滚动。二十多年,他一直没彻底放下那个夜晚、那个暗房、那张未完成的蚕茧照片。或许,他也好奇最终能浮现出怎样的影像——是回忆,还是幻象?或许,他只是想看看,当年的自己和季昀,到底用什么姿态在底片上永恒地出现。
灯光再次闪烁,电路果然没修好。四周陷入红色应急灯的朦胧,恍若回到当年的暗房。空气中似乎也飘散出淡淡的茶香和酸涩药水味,那是记忆的味道。林霂示意:“好了,可以把灯关得再暗一点,我们专心来做最后一步。”
她将胶片放入一个特制的显影槽里,然后缓慢倒入掺了朱砂与定影液的混合溶液。女儿和孟川屏息等待,搅动棒一圈圈在槽里画着漩涡。短暂的寂静中,仿佛只有三人的心跳声在回荡。
“爸,我一直想问……当年那张照片,是不是你和……那个……叔叔?”女儿一时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季昀,只好含糊其词。孟川愣住,好一会儿才点头:“嗯,那时候,我们俩总在暗房里捣鼓各种实验。”
后面的话,他没有继续说,但女儿隐隐懂得,也不去追问。大家的视线都集中在显影槽里,那里头的胶片开始泛起淡淡的银灰色,看上去就像蚕丝在水里伸展开,化成无数纤细的线条。又过了几十秒,一抹人影的轮廓逐渐浮现,是一个半侧身的少年,侧脸有些模糊,却能看出线条优雅,似乎在低头翻动什么。而另一个身影比他稍低一些,正似乎伸手去接住相机或什么物件。这两个人影因为多重曝光而重叠,形成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距离。
林霂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不错……虽然霉斑很严重,但主轮廓还保留着。”她再用棉签蘸了点朱砂,轻轻点在画面边角,“这样,你看,能把那道破损的裂纹当成‘梧桐叶脉’来处理。”
孟川屏住呼吸,目光紧盯那胶片,像回到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暗房里,他和季昀……明明有那么多想说,却一直没说出口。此刻,一切都静止在图像里,带着一种凄美的重叠。也许他们彼此早已错过,但这份回忆还是完整地被保留在胶片上,跨越了漫长时光。
“季昀……他现在怎么样?”林霂蓦地轻声问。
孟川沉默片刻,低声说:“听说他调去国外工作了,嫁……啊,不,跟他妻子一起带着孩子生活,据说事业挺好的。”他的话语里既有对对方的祝福,也有难以掩饰的幽叹。再多的轰轰烈烈,最终还是散落在现实的尘埃中。唯有旧底片还能述说当年的浪漫与冲动。
正说着,突然展厅门再度被推开,一个穿着深色大衣的男子走进来,带着江南冬日的冷风。来者居然是季昀——他没打招呼,径直走到他们跟前,脸上一片复杂之色:“博物馆的人联系我说,这里要展出我们当年的暗房作品……”
孟川先是愣住,林霂和女儿也都惊诧不已。没想到他会在这种时候出现。季昀看看槽里那副即将完成显影的胶片,神情恍若梦中:“你们……真的把它修复了?”
无人回答,只有胶片在水中轻轻晃动。四个人在有限的空间里,一时陷入尴尬的沉默。最后,女儿先开口,声音柔软却坚定:“显影已经完成了。我想,这些画面也许是我父亲青春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你的吧?”
季昀抿了抿唇,缓缓点头:“是。”他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已经定影完成的胶片。透过应急灯的红色光芒,可以看见昔日那双重曝光的景象:蚕室竹匾和暗房设备重叠,两个少年的脸部模糊,却能看出彼此留给对方的注视。甚至,还有竹匾上的字迹与银簪的反光,都仿佛成了画面中的星星点点。
看着这张照片,季昀眼眶微热,记忆的洪流瞬间涌现。那年,他曾对自己说,等时机成熟就向对方表露心意,却始终等不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后来,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只是在无数深夜里,他时常梦见暗房的红光,看见孟川站在显影槽边微笑,只是那微笑再也触碰不到。
“对不起……”他终于把这句话说了出来。却不知道该对谁道歉,也不知道要弥补什么。人群中,只有林霂轻轻咳嗽一声,示意大家回到现实:门外还有其他参观者,只是天冷雪大,一时没人进来。但博物馆毕竟是公共场所,不能一直被私人情绪占据。
“你能来,已经够了。”孟川轻声回应,语气中带着遥远的遗憾和一点释然。或许他们都明白,此时此刻,一切都无从回到最初,只能接受命运给予的结局。但能在这冰冷的冬至前夜,把那段最宝贵也最脆弱的回忆,从封尘的底片中释放出来,已然是一种救赎。
女儿和林霂默契地退到门边,让这两个昔日的少年——如今却是成长为成年人的男人,在狭小的暗房体验区里共享一刻真诚的对视。台灯的光打在他们之间,打在那张显影完成的胶片上,也打在还沾着水珠的梨木刻台和竹匾上。一切显得那么安静,却又仿佛回荡着当年蚕食桑叶的沙沙声。
不知过了多久,季昀将那胶片轻轻放回槽里,低声说:“展览结束后,把它洗印出来,挂在这里,让更多人看到吧。或许,让他们知道,曾经有两个人在这座城市的暗房里,用最笨拙的方式记录青春……也许,就很好了。”
孟川默默地点头。是啊,把它留在这里,让所有经过的人都能感受那份真挚与稚嫩,就像江南冬日里的一场迟来的雪,落在心头,却化作湿漉漉的暖意。
冬至的钟声响起时,夜幕完全降临,雪花在门外飞舞,像是给整座城市披上洁白的新衣。有人说,每年的冬至都是一个轮回的起点——黑夜虽长,但意味着寒意之后必然迎来新的生机。或许,这也是他们告别过去、迎接新可能的象征。那些旧时光纠结在一条茧丝里,最终在历经岁月冲刷后,被显影成为一帧永不褪色的胶片。
就此,四个人一同走出暗房。在博物馆大厅微弱的照明下,他们各怀心思,却又在同一个空间里共享这一刻的安宁。窗外,拱宸桥西的运河水缓缓流过,伴着雪夜下微微的灯火,映出淡淡的倒影。那倒影宛如湖镜,把往事与现在融为一体。也许再过很多年,人们依旧会在这镜面里看到两个少年并肩沉默的身影——那是时光无法磨灭的双重曝光,是人生长河中最温柔也最隐痛的一场盛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