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闲话抖音热门完本小说免费_小说完整版一点闲话抖音热门

小说《一点闲话》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作者为“随记闲谈”,主要人物有抖音热门,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这是一篇关于部分家庭问题的闲话,仅个人观点。01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甚至是不在意的,认为孩子是不可能或者是不应该存在心理疾病的,尤其是心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会生病呢?身体生病了还能理解,心理方面怎么会生病?......

点击阅读全文

一点闲话

现代言情《一点闲话》,现已上架,主角是抖音热门,作者“随记闲谈”大大创作的一部优秀著作,无错版精彩剧情描述:这是一篇关于部分家庭问题的闲话,仅个人观点。01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甚至是不在意的,认为孩子是不可能或者是不应该存在心理疾病的,尤其是心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会生病呢?身体生病了还能理解,心理方面怎么会生病?甚至很多人会觉得吃药、打针或是动手术之类的才算得上是病了,去看心理医生聊聊天然后再开点药,这算是什么?药能治好看不见的东西吗?这句话倒是对的,...

阅读精彩章节

除了衣食,在“住”方面,孩子也很不喜欢被控制,最让他们窒息的莫过于没有一个可以独立的空间。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自我观念和隐私观念急剧成长,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而这类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往往可能做出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拆了孩子房间的门、踹孩子房间的门并又或者使劲敲响孩子房间的门,并且伴随着大声辱骂和指责,还可能来上一句:“你看看你,你房间像个狗窝一样,天天呆在你这个房间,一点也不阳光开朗,不像谁谁谁一样自信大方。”
这种时候,对于这种行为,孩子可能多是觉得就像是有人把自己的衣服扒干净了,随意看一样,完全没有私密空间可言,尊严也被蹂躏。
这类父母往往大事帮不上太多忙,也提供不了好的解决方法,可能还会干扰到孩子,倒是在琐碎小事方面为控制孩子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04
这类父母还有那么些个特点,爱攀比、爱争吵且偏执。最常见的就是“你看谁谁谁阳光自信,你天天在放家里”、“你看谁谁谁怎么怎么样,你呢?”、“像你这个年纪的人早就怎么怎么样”等等,却从不正视自身的问题,也不正视自身与其他父母的差距,把压力都给到孩子。比孩子的性格,比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要求极多,标准也高,但基本不会给孩子提供多少额外的帮助,这何尝不是人生的赌徒,希望低投入高回报。
这类父母在家中也多是不和,很喜欢争吵,固执己见,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主事的决策者,就好比一个公司有两个一把手,到底听谁的呢?所以这种家庭的父母总是会因为一件事情吵得不可开交,事情迟迟得不到解决,效率低下,进一步导致双方相互埋怨,孩子在一旁接收大量负面情绪,指不定还要被当出气筒。
05
上述可以说是这类父母最严重也是最共性的几点。
孩子就是一个家庭中情绪的富集终端,可以任意打骂,随意使唤,有的时候甚至和奴隶差不多,都是给口吃的活着就行,甚至不给多少吃的,哪里还管身心健康,哪里还会考虑孩子内心的想法并予以一定的尊重,不过这是极端情况,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不会有这种经历,也只能通过网络在某些案件中窥得一番这种极端家庭。
不过当你进入学校以后就可以极大地避免与他们的接触,减少负面情绪对你心理的影响,所以说学校是个不错的地方,待到孩子再长大些进入大学,这类父母可能会稍有转变,究其原因无非人性,他们正在一天天地老去,而孩子正在弱冠之年,他们从身体和心理上真正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知晓以后要依靠孩子。往往会嘘寒问暖,甚至主动提问为什么不给自己打电话?难道不想念父母吗?诉说苦水,给孩子发一些有关孝顺的视频又或者其他莫名其妙的视频,说着一些从网络中学的有关亲情的诗句、话语,这往往使得这些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觉得恶心,没事说话客客气气又或者文绉绉的,活脱脱地照着电视剧里的剧情说话一样,演着演着分不清真假了,竟还把自己骗过去了,当然这种多是脑子一抽,很快就会回归和原来差不多的样子,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而待到孩子工作了,大抵会远走他乡,与父母的言语中也不再忍让,而父母也会逐渐回味过来,更加尊重孩子,其实不然,只不过是经济关系的转变罢了,以往是孩子依靠他们,而今是他们要逐步依靠孩子,最后完全依靠孩子。
待到这些父母上了年纪,他们便不会再那么强势,不是不想,只是不能也不敢,他们或许会试探,会诉说自己多苦难,又哭又闹,直至以死相逼,孩子被以死相逼多了,便也不在乎了,何况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富集了多少年的负面情绪无处发泄,到了这种时候,这类父母反倒安静下来了,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真的不惧怕他们的这招了,孩子已经临近忍无可忍的地步,对他们充满了厌恶乃至是憎恶,但内心尚存一丝柔软,顾及多年实实在在的生养之恩,也便老实了,如此互相折磨几十年,谁也不得解脱,该说什么好?
以死相逼都威胁不到孩子,这类父母能不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吗?肯定会的。
所以他们会告诉孩子当初为了生下他们,父母有多苦,要不是生了孩子为了亲生骨肉说不定早就享福了要不是为了孩子又如何如何,打起了感情牌,底气无非是多年的自我牺牲与感动,有真有假,真真假假,多少年毫无长进,一牌两用,少时立下为子女自我牺牲的人设,外得良好风评,以道德绑架为主,老时又立苦主人设,赌的是多年的真真假假中的“真”之所在,赌的是孩子的良心与心软,是以情感绑架为主。
“自我牺牲”这张牌太厉害了,一牌两用,跨越几十年都还能用,若是几十年后不怎么好用了,那就再加上一个“老”字,子女能如何。
这里提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问题,一张试卷,你获得了一个很高的分数,你会到处找借口找理由吗?你会找朋友诉苦吗?你作业高质量完成会担心检查吗?会心虚吗?不会的,你会高调炫耀,你会巴不得有人检查作业,什么情况才会四处找借口,会心虚呢?不言而喻。
在家庭教育这张答卷上获得的分数太低的人才会四处找借口,所以这类父母晚年还可能会一边和亲戚、朋友等周围的人说着自己孩子不听话了,说着自己当年为了孩子如何,如今孩子居然如此,一边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好了许多。在外,联络各方感情,意图用风评施压为辅助,毕竟孩子要是真不干了,外人哪劝得住;对内,则是亲情牌。两手准备一手不差,好算计吗?倒是未必。不过心虚倒是肯定的。何其可笑,这类孩子多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也有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道德水平并不低,也知道法律中的赡养义务,何况人心是肉做的,心中尚存柔软,岂会不给他们养老,这类父母反倒是先行心虚,岂会不可笑。
06
大家应该也都发现了,这些情况多发于经济情况差、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家中富裕,人应该多有享受,生活舒适,烦心事少,情绪自然稳定,又病有所治,不会轻易因为身体的不适进而引发情绪不稳,而且也读得起书,或学过不少知识,便更容易通达人理,思维方面更理性。
既然说道教育程度,那就有一个问题了:这类父母难道真的能够精心策划这么多计划?
答案是不可能,那为什么还能如此?其实他们的行为近乎出于本能或者是习惯,是下意识地就那么去做事情,几乎没有思考,他们只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怎么做,因为他们的父母可能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只是在模仿他们的父母、在重走一遍老路。
他们没有真正思考过为什么要那么做?那么做有什么意义?对于教育,他们大多也只是停留在粗浅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文字层面,大家都这么说,都这么做,自己照说照做就行了,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也没有太多深刻的想法。
正因如此,他们并不会去改变这种教育方式,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他们连问题出在哪里可能都不知道,乃至孩子告诉他们某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为了维护权威而打压孩子,常用话语就是:“你一个小孩,能懂什么?”
他们不会自省,其他人也不会指出来,而孩子这条发现问题的重要通道也被堵死,如此一来,他们便再也发现不了问题所在。
所以,一个极为严峻的形势至此形成了,那就是就算真心想要解决问题,可是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问题在那里都不知道,岂不是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后就当作没有问题了,问题也就此无限期搁置,到是有点“我看不见那就是不存在”的味道,不尊重事实。
而且这类父母就算知道也未必会改,一是因为他们需要宣泄,因为他们可能也遭受过这些,那为什么还要折磨自己的孩子?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婆媳矛盾知道吗?为什么以前的“媳”成了“婆”以后不会体谅后面来的“媳”呢?因为人都有私心,需要先宣泄自己的苦难,要先顾及自身,同理,这类父母也有自己的内心情绪,而又没有太好的宣泄口,孩子来了以后,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宣泄口。二则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们的性格往往早就定型了,年纪越大就越难改,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某一性格,圣人也不能啊。"

点击阅读全文